◆陳琛
(山東省威海藝術學校)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陳琛
(山東省威海藝術學校)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出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開放性等的問題。它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和紐帶,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媒介物,是搭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實現提問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但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展師生互動活動只有其形式而無實質,教師在課堂上的無效提問現象較為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作了具體的調研和分析。
(1)淺顯瑣碎問題過多,沒有方向性。一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提問時只要求學生回答“是(對)”與“否(錯)”,變“滿堂灌”為“滿堂問”,致使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提問不科學,不實際。有些教師課前不認真備課,不研究學情,在課堂上隨意設問,想起什么問什么。結果使所提問題要么過淺,要么過深,要么不著邊際,可有可無。
(3)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多數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搭花架子,提問時,生怕時間不夠,只留幾秒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未想好答案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導致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的能力。
(4)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有些教師“戴著有色眼鏡”提問,只提問少數優生,不給“后進生”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做只照顧了小部分學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學生,影響了全班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5)教師評價枯燥,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答只簡單地說“對”或“錯”,并未向學生作引向、指點迷津,更有甚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理不睬,未作評價就讓學生坐下。
1.充分挖掘提問的功能
(1)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教師要設計啟發性的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學習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2)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教師提問時應面向全體學生,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饋,或鼓勵,或引導,充分了解學生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
(3)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教師一般在新課導人、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教師通過導人提問,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主題學習提問,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展脈絡,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通過課堂小結提問,達到畫龍點睛,檢查反饋,升華知識的目的。
(4)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教師應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培養學生的識記、認知、理解和知識遷移等能力,從而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2.準確把握提問的原則
(1)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人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如臺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臺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臺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臺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臺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斗志。
(2)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合理運用等待和賞識激勵。教師在課堂提問中首先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其次要賞識激勵每個學生。人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當學生得到老師的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教師對學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確的應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只要糾正對了就要贊賞,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以利再學。學生答題正確了,教師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樣”“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語言予以贊賞。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提問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人手,針對教與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有效性問題,克服課堂教學中的亂問、濫問,以達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歷史教學.教育與教師,2008,(9).
[2]張吉祥.歷史課堂提問設計策略.貴州教育科研,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