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柳埠小學)
語文閱讀與美育教育初探
◆劉 平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柳埠小學)
語文美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所以閱讀教學是語文美育的主渠道。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既有利于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引起學生與作者感情的共鳴,又有利于培養學和鑄造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人生觀,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語文閱讀 美育教育 情感
美,一個很熟悉的字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純潔的美,更何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博大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學生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不但是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是因為新編語文教材中擁有豐富的美育資源,是學習和掌握新教材本身的直接需要。語文美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所以閱讀教學是語文美育的主渠道。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既有利于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引起學生與作者感情的共鳴,又有利于培養學和鑄造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人生觀,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我這樣導入:同學們還記得這樣一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那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讓大家贊嘆不已,想一想,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百樹吐綠,何等的壯觀,令人心醉呀!我們今天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這篇散文是一幅明麗誘人的圖畫,是一塊純潔溫潤的碧玉,是一首情彩橫溢的詩歌,是一曲優雅動聽的樂章。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綠》的美吧!……這樣導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審美情趣盎然。只有產生審美動機,才可能像杜甫那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否則沒有審美動機,人們對再美的事物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根本無法產生審美體驗。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互相迭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為學生創設一種美好的意境,朗讀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教學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時,我讓學生反復品讀下列文段:“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通過反復品讀,學生感受到:作者是懷著對家鄉深摯的熱愛,來描述家鄉物產的,家鄉如此美好,卻慘遭敵人的蹂躪,作者的悲憤溢于言表。這樣,學生不僅準確地理解了課文,更重要的是在品讀過程中,達到了與作者的感情共鳴,產生了強烈的審美體驗。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以情感為核心的體驗的交流和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實現教學過程,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保證。美育過程中審美情感的溝通,一方面可以推進美育過程小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促進師生雙方相互理解,形成積極的情感依戀和歸屬感的手段。教學歸有光《項脊軒志》時,我重點突出文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不同情感,讓學生進行學習和交流,問學生:作者“喜”和“悲”的內容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淡淡之“喜”和深切之“悲”的情感?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尤其當學生談到“悼念亡妻”一節時,一個同學說,課文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樹長情長,但人不知何處去也。不見其淚,卻可知心淚正在涌流,感極而悲者也。此時,情感交流進入高潮,我抓住時機,飽含感情地背誦了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將學生的感情推波助瀾,達到感情交流的極至。再讓學生對二者的情感進行比較,這樣既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與作者的感情,又拓寬思路,通過情感的多次交流,發展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閱讀中,“想象力比知識還重要”(愛因斯坦語)。想象的觸覺伸得越長,由文字所喚起的意象愈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就愈生動,愈深刻。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著的、凝凍著的內容融化開來,再造意象的整體,從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每個人的審美活動都是不同的,這便形成了通常所說的美感的主觀性特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既表明審美對象豐富的內涵,也很形象地說明了審美活動的個性色彩。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理解,既是一種復現,更是一種創造想象。教學《長城》時,可以讓學生想象長城蜿蜒盤旋,橫貫萬里的壯觀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萬里長城的民間傳說;想象修筑長城的工匠的繁重勞動;想象狼煙四起,氣勢磅礴的古代戰爭等,學生通過想象,再造長城的意象整體,重現凝聚在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當中的人的本質力量,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的含義。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些審美素材比比皆是,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信手拈來,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時滲透美育,構建一種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為一體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