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霞
(北京市通州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校外舞蹈教育的健康發展,對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對美的追求,促進全民健康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校外舞蹈教育最終目的并不是培養單純的舞蹈家,而是通過舞蹈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增強其對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各種能力。
教師要掌握教育的一般規律、方式、方法,還要掌握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并在實際工作中利用這些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活動。
1.做會學習的教育家。我認真研讀各種教育方面的書籍,找到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拜讀金融經濟、現代管理和成功人士成長史記類的書籍,了解社會現狀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關系,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先進的理念、方法運用到教學實際中。學生不光學會了舞蹈方面的知識,還通過舞蹈學習體會總結好的學習方法,并養成習慣在舞蹈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多地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與個人成長的密切關系。
2.做研究型教育家。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北京市校外舞蹈教研組進行《在舞蹈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時,我創編了體現傳統文化、有原生態底蘊,又有創新、符合現代審美的《家人喜》;在區教研室進行《信息技術的運用在校外小組活動中的實踐》研究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提高了舞蹈小組活動的效率。
3.做有人格魅力、豐富學識的教育家。我曾利用角色轉換方法,轉換心態去做一名學生,體會學生的直覺感受,去尋找學生們愿意接受的授課方法。從自己親身的社會經歷以及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并且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到的教學中去。
4.做智慧型教育家。我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我學習了《全腦通速記法》,研究人的記憶規律和方法。例如,記憶英語單詞是通過記住詞根詞綴,從而推測含此類詞根詞綴的新詞的意思,加以強化記憶。我將這種方法借鑒到舞蹈教學中。在教舞蹈《家人喜》的動作時,將其中骨干動作按動作元素進行分解,找到其中類似詞根的部分,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然后,再組合起來,加以演繹。這樣,學生的學習速度及動作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5.做校外教育家。校外舞蹈教育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開放性。在舞蹈教學內容、活動形式、組織方法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在充分了解這一特點的基礎上,近年來,在遵循校外舞蹈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根據《校外舞蹈教學輔導綱目》,自編普及教材和特色教材,使我指導的校外舞蹈小組活動充滿了活力,從根本上提高了校外舞蹈教學的質量。
校外舞蹈老師,不僅應具備全面的舞蹈專業素質和技能,掌握不同民族、國家、風格特點的舞蹈,還要掌握新的編舞技法和舞臺燈光、服裝設計等舞蹈專業要素,更應具備舞蹈創編的功夫。校外舞蹈教師,不應該只滿足于教學,而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要實現這一跨越,就應從理論到實踐上做大量功課。
校外舞蹈工作,歸納起來有兩類:一是舞蹈培訓,二是社會實踐活動。舞蹈培訓是各項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社會實踐活動是展現成果的平臺。在培訓中,教師所傳授的理念是先進的、知識是前衛的、方法是學生喜愛的;社會實踐活動則需要舞蹈作品,需要有創造力的教師。
近年來,我創作了很多兒童舞蹈作品。如舞蹈《戲中戲》,表現的是現代的孩子學習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慷慨氣概,體現女子當自強的時代特征。這個作品既表現了童真童趣,又繼承了優秀傳統。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院隆蔭培先生在《舞蹈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形式——1998年北京市校外教育機構舞蹈會有觀后》一文中稱贊《戲中戲》是十分不錯的舞蹈作品。我選擇了體現佤族原生態風格的舞蹈,將動作、編排和舞臺調度都賦予現代內涵,編創了群舞《家人喜》,2009年獲北京市學生藝術節一等獎,2011年全國小荷風采展演獲“小荷新秀獎”,并出版了光盤。還有體現學生與環境共同成長的《快樂的芭蕉林》、把傳統藏族韻味和與風靡世界的踢踏舞風格結合一起的作品《雪域高原我的家》都獲得校外藝術節一等獎。《哪吒》等獲新加坡國際音樂舞蹈比賽金獎,等等。
隨著當今交流活動的日益豐富,各種社區公益演出、中小學藝術節比賽、國際青少年公益文化交流活動也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校外教師必須具有社會活動的管理和策劃能力。為了充分體現校外舞蹈教育的優勢,我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舞蹈表現力,增強了自信心。
每年年初,我都對全年的活動做出策劃。了解國內外演出、比賽的日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安排,選擇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適合學生參加的活動。
首先,我遵循尊重家長、學生的原則,把各類演出、比賽的消息告訴每個家長,學生自愿報名后再排練。其次,遵循不給學生增加負擔的原則,還要保證演出質量。我對排練時間、教授進度和方法做了周密的安排。在平時的授課中教授舞蹈的骨干動作,讓每個學生都掌握;然后,對參加演出的同學找出時間進行聯排,這樣就提高了效率。而且如果有學生出現特殊情況,則有人替補上場。最后,活動結束后,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表演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識的增強等方面進行量化總結,為將來組織活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我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及時發現人才,為高等的舞蹈教育提供儲備力量。在活動中,細致地觀察每個學生,發現舞蹈表演能力、現場組織能力等個性突出的地方。針對他們的不同優勢,提供機會加以培養。例如,針對舞蹈表演能力強的學生編排獨舞;應急反應快、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在群舞分組時特意安排他負責小組的一些事情,鍛煉、提升他這方面的能力。
我還根據校外舞蹈活動多、規模大的特性,組織家長舞蹈社團,為活動提供保障和支持。我利用休息時間,免費教家長學習舞蹈動作。讓家長了解舞蹈的知識、學習過程的和方法,對舞蹈產生興趣,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家庭輔導。
多年校外舞蹈教育的實踐,我在打破傳統的舞蹈教學模式,使自己成為新型的校外舞蹈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但對舞蹈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我輔導的舞蹈組被評為全國優秀校外興趣小組;輔導的舞蹈《家人喜》獲全國小荷風采“小荷新秀獎”;輔導的舞蹈《小小手 建樂園》獲全國青少年社會公益展演金獎;輔導的舞蹈《快樂的芭蕉林》獲新加坡國際音樂舞蹈比賽金獎;《哪吒》等獲北京市學生藝術節一等獎。我也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骨干教師。
[1]張印成.校外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