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
(山東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團結小學)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求知的先導,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對所表現的信息產生極佳的效果,課堂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氣氛顯得輕松、愉快。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當前在探索課堂教學與改革,特別是探討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形式下,加強電化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用一系列新穎、生動、變化、直觀的電教手段,讓學生觀察、討論、計算,引發思維,定會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知識,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還能為學生創設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于教學中,可以達到聲、形、色并茂,強有力地吸引著學生,把學生帶進一個嶄新的境界,創造出激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某些學科如數學的特點是邏輯性強,抽象而具體。采用必要的電教手段進行教學,能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逐步使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現代教育技術伴隨課程改革的腳步聲,悄然走進了課堂。以其擁有的強大表現力、交互性、較好的受控性和直觀性贏得廣大德育教師的青睞。在課程改革中,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德育內容中還應加強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的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法制觀念教育,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禮儀教育,創新教育等。這些德育內容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豐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所以,倡導新理念、教學新思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沖破傳統的教學框架,改變了德育課上始終演繹著語言說教的教學模式,把道德行為與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化成一幅聲形并茂生動畫面展現在課堂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情感、興趣、思維。促進學生確定道德自我發展目標,產生內化,形成良好的品質起著積極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以情境激發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發相應道德情感。
現代信息技術把文字、圖形、圖像、視頻圖像、動畫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將多種媒體的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并完成一系列隨機性交互操作。它使小學各科的課堂內容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傳播,增強了感染力,有利于學生拓展知識面,加強科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探究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創造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優化小學課堂教學,真正讓課堂“活”起來。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有的教師完全依賴于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么我們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象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傊?,是因需而用。
適度指程度適當,適可而止。所謂程度適當,就是運用信息技術解決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相適宜的問題;所謂適可而止,是指運用信息技術的頻率要與教學時間相吻合。
一個好的課件,應該是模塊化組合,方便靈活地使用。每一位教師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進行簡單的修改,增刪或者部分選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共享,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節省大量的資源和時間,避免無益的重復勞動。
我們設計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其目的就是在單位時間里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不考慮這一點,我們的設計就會出現偏差。例如,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只考慮如何的精美,在細節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編制者大量寶貴時間。有的課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慮學生的需求,課堂教學的容量,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讓課件變得簡約、實用,既是教學的需求,也是減輕教師的勞動,獲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總之,在各種課堂教學中,恰當、適時地應用現代教育理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深化課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實課堂素質教育要求和培養適應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的最佳途。
[1]羅伯特Heinich,邁克爾 Molenda& 詹姆士D.Russell.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興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從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課堂教與學的新生代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郭慶,陳尚松.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2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