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華
(無錫市新區坊前實驗小學)
有人說,課堂是教師難解的情結,是學生解惑成長的搖籃,那么,我們更要給課堂劃上絢麗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作為教師要立足于自然,超越課堂,讓學生親身、親歷地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那么,如何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呢?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學生獨特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只有開放才能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自主地發現問題的根源。蘇教版第四冊《感覺肌理》一課,學生對肌理很陌生,用圖案、紋理解釋又不懂。上課了,我對他們說,“大自然中有許多不同的物體,每個物體表面都有一張美麗的畫,那就是肌理給我們的禮物。”然后,我帶他們到外面,讓他們找找大自然給了我們多少種不同的禮物,用磨印的方法把它找出來。學生們別提有多高興了,地磚、樹干、樹葉、墻壁、鐵欄桿等都成了他們找肌理的地方,趴著、跪著、蹲著……平時沒見的動作全來了。小結時,學生告訴我:“肌理就是那個物體表面的紋理,摸上去毛毛的,他們有的粗,有的細……”“有的能磨出像大灰狼一樣的圖”“可以用它們畫畫的”……
沒有多花時間,學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并且還得到了自己與他人所不同的親身感受。于是,我又鼓勵他們,肌理除了在教室外面有,我們的生活也無處不在,而且給我們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大家課后再找找。比如,車輪、鞋底,等等,它們的肌理還有什么用?通過他們自己的探究發現,學生明白了,大自然中的每一種物體的表面都有美麗的肌理,而且每種肌理都是不一樣的。
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蘇教版第五冊《昆蟲》一課,在上課之前,我預先讓學生觀察昆蟲,并且搜集有關昆蟲的資料。呵,沒上課,學生就已經知道許多昆蟲了,一問,都是書上看的。我說:“有沒有更形象的?”幾個學生拿出了他們的法寶,透明的瓶子里裝了他們放學后捉來的螞蚱、螞蟻、蒼蠅、螳螂……有的學生還拿問題來考老師。我們在問答和實物觀察中加深了對昆蟲的認識。緊接著,我給他們提出要求,不能傷害我們的昆蟲朋友。于是,大家一起坐下來翻閱資料,同學們知道了昆蟲中有的是益蟲,有的是害蟲,要區別對待……完了之后,我又帶他們來到操場,在草叢中、泥地上觀察不同的昆蟲或跳躍、或低飛、或找食的情景,學生很投入,觀察也很仔細,我要求他們可以通過觀察,畫記實表現;也可畫想象畫來表達你對它的熱愛。總之,作業中要有你對昆蟲的感情。作業一出來,我激動啊,沒有一件雷同!丁彬煜畫了昆蟲聯歡會,小昆蟲們也在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慶祝六一兒童節;江愷同學的作品再現了工蟻的忙碌和蟻后的聰明美麗;陳體揚的作品表現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了解生活,觀察生活,表現生活逐漸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學習,培養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與習慣,并與身邊的大自然保持親密的關系,對動植物富有愛心。
探究學習主張從書本上的學習走向生活學習,走向以學生為主的興趣學習。在教《會變的樹》一課之前,我就通知學生觀察樹,而且明確告訴他們:“我們教室門口的香樟樹樹會變顏色的,而且一年要變幾次,春天到了它的衣服就要換好幾次呢!”
初春,學生和我說,“老師,有的綠葉開始變紅了,掉葉子了。”又過了一段時間,“老師,樹上冒小芽了,草綠色的。”“老師,樹上的葉子長大了,顏色變深綠色了!”我追問:“我們學校的什么樹也會變顏色的?”學生告訴我,前面的紅桿木也先長紅葉子,然后慢慢變成綠色,深綠……講課時,我再結合樹的生長規律和形態特點,引導學生用夸張、變形的方法設計樹,學生的想法特別大膽,移花接木,變形夸張,用上了他們的所有解數。豐富多彩的探究發現,個體各異的實踐體驗,能夠克服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端,使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富藝術性。
自覺主動地了解審美客體的構成,增強感性認識,有利于對審美客體的深度了解,更深刻細膩地表現審美對象,并對于新舊不同的美形成主觀的認識。《新老街道》一課,要學生當堂課畫出印象中的新老街道似乎很難,于是,我抓住游覽古鎮的時機,讓他們去摸摸老街的墻,看看地上的青磚,探探老街的歷史,欣賞街口車匠店里古老而精致的模具,讓他們感受到老街的“古樸”,老街的歷史沉淀,然后寫生;再一堂課就參觀坊前新街,美麗的市民公園,秀美的高樓……又讓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兩次寫生后,再作比較。經過比較,學生知道了,老街和新街分別代表著歷史和今天,老街有它的古樸的、飽經滄桑的美;新街是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挺拔,秀美,它們給人不同的感覺。學生深入實地了解后,一種對不同的美的感受提升了,也更加喜歡主動探討想法了。
總之,繪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讓美術走向自然,讓生活融入課堂,那些懵懂的心靈才會被知識開啟,我們的美術教學活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老師給學生一片肥沃的土壤,一片自由生長的空間,那些創新的思維才能綻放理想的天空,那些幼小的樹苗才會允吸春天的甘露,才會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