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丙娟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實驗小學)
2011版新課標鮮明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還提出“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的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更不能學好語文。重視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言積累。那么,應如何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呢?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我們默讀時,僅僅調動了心和眼,而朗讀時則心、眼、口、耳全部調動了起來,對于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就會有成倍的收獲。”還說:“朗讀的時候對于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徐世榮先生對朗讀教學的意義做過這樣的闡述:“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本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剖析,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有人說:“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所以,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應加強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
如《搭石》一課,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蕩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習時我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圍繞“文中哪些地方讓我們感受到美”展開交流和討論。特別是第三自然段對“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實實在在地體現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我將這段文字變成詩的形式,通過不同方式的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領會一行人走搭石動作的協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學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江澤民同志曾說:“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益不淺。”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征博引,成為一代大師。現在的好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或作文干干巴巴,都是因為看的書少,背的東西太少,腦中無“米”,說起話來,作起文來,怎能不困難呢?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積累多了,才能融會貫通。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下一番功夫來背誦。
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時期,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學習《校園交響詩》時,我幾乎沒做任何分析,只是引導學生去感情朗讀,讀通讀順后就讓學生去背誦。這樣美的散文,這樣富有詩意,令人回味的語言,任何講解都是多余的,唯有讓學生背過,才能轉化成他們自己的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
不只要背誦教材中的文章,還要補充課外的優秀詩文去背誦。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我又補充幾首其他的送別詩讓學生去背;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我又會引導學生去背陸游的其他詩詞;學習老舍的《貓》,我不僅讓學生背誦這篇課文,還帶著他們背熟課后閱讀鏈接中周而復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寫的有關貓的片段……
我還利用晨讀和午讀時間帶著學生背誦我們的校本教材——《傳統文化》《中華古詩文精品》,讓學生在經典詩文中流連,在優美語言中熏陶,天長日久,勤于積累,學生定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是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實在地講,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教給孩子基本的學習方法,而最重要的,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則依賴于大量的課外閱讀。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閱讀的作用怎么說都不為過。”2011年新課標也提出:“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并明確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小學六年課外閱讀145萬字以上。此舉旨在引導教師拋棄繁瑣的課文內容分析的教學方法,改革并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旨在用規定課外閱讀總量的辦法,引起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以較大的閱讀量來獲得較強的閱讀能力。
深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平時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讀什么呢?商友敬先生說:“首選,當然是兒童文學作品,這是孩子們自己的文學,是他們自己的讀物。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有孩子自己的心靈花園,是孩子自己的趣味天地,用的是孩子自己的習慣話語(當然也是規范的、生動活潑的、優美形象的),他們的趣味、情感、想象力和語言能力,都能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得到滋長。今天,一個人在童年時代沒有讀過《安徒生童話》,沒有讀過懷特的《夏洛的網》,沒有讀過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沒有讀過《哈利·波特》,沒有讀過曹文軒、梅子涵、秦文君等人的兒童文學作品,沒有讀過任溶溶老先生的兒童文學譯作,他的精神世界是有缺陷的,他的童年是蒼白無趣的。”
如何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讀書,老師必須先讀,這樣才能與學生聊書,才能有效引導學生讀書;還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閱讀環境。我規定每天下午上課前的20分鐘為閱讀時間,不要小瞧這20分鐘,堅持下去,會是很大的財富;每周我安排一節閱讀交流課,交流讀書收獲,并向伙伴們推薦自己讀過的好書,評出這節課的書香學生。學生們要交流讀書所得,要推薦所讀之書,就必須把書研究透,藝術地推薦給別人,才能被別人認可。持之以恒地引領學生廣泛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定能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學好語文。
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怎能不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