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艷玲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
近年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計算速度緩慢、正確率不高,學生的計算習慣差;他們不喜歡做計算,在歷次的統測中計算失分過多……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刻不容緩。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而“創設情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伴隨著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
如教學二上《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時,我們用視頻“北京申奧成功激動人心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觀察比較,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北京所得票數比倫敦多多少張?倫敦比北京少多少張?等等。然后解決問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集體交流。再如二上《7的乘法口訣》我創設了七巧板拼圖,學生推導7的口訣,接著讓學生讀他們熟悉的古詩,算一算這兩首古詩內容有多少字?可以用哪句口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與七有關呢?在數學課堂中讀古詩,拼圖,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里面的問題,學生體會了數學的魅力,枯燥的計算課更生動了。
計算算理的掌握關鍵在于理解,即不但知道怎么算,而且還知道為什么這樣算。在教學中,我們注重直觀教學,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推進、抽象、概括、主動地掌握計算算理。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36+28時,我首先要學生試著算,然后用擺小棒來驗證,并探究個位上6加8等于14該怎么辦?十位上3加2表示3捆加2捆是5捆,最后結果會是5捆嗎?學生動手操作,再交流,學生明白了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如果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1的算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兩種思想。”在交流中計算算理會更明了,方法會更多樣,在這一內容里,學生還會想到用列豎式,或直接口算36+28,把28看成30,多算2個,36+30=66再用66-2=64,等等。
“熟能生巧”。只有通過適當的練習,才能熟練運用算理計算,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形成計算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計算練習中,我們重視“三練”。
課前,堅持“基本功”訓練:背口訣或口算練習。一年級同學背20以內進位加法表、20以內退位減法表;二年級背九九乘法表;或課前進行3~5分鐘的口算訓練,并結合內容,有目的地選擇口算題目,這樣既有助于本節課內容的教學,又可以訓練口算能力,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對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輔導。對于常出錯的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類似的計算題型來做,這樣學生會加深對類題型的印象。
對低年級同學,我們采取游戲“啄木鳥醫院”學生當啄木鳥醫生給樹看病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取知識。“改錯”不能僅滿足與學生分清了錯誤的原因,改正了錯誤,而且達到預期效果。
枯燥的計算容易讓學生疲勞、厭倦,在練習中要分層設計多樣的題目,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練習的積極性。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非常活潑,愛動,喜歡接受新事物。在教學中注意選擇好的練習形式,使每個學生在課內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例如,“開火車”“摘蘋果”“接力”“送信”“對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練習形式。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許多學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1)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2)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3)仔細計算、規范數學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書寫格式要規范。同時,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認真筆算,強化學生規范打草稿的習慣。(4)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師要交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樣要求,提倡用估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總之,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技巧,還需要我們每個數學老師攜起手來,堅持不懈,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