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華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實驗小學)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阮美華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實驗小學)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注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有助于增強語文教學魅力。
小學語文 語感培養 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多處摘要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更是語文素養的體現,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所謂語感,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語感發展的規律從“感知——領悟——積累——運用”。把握語感的本質特征,遵循語感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有效地實施語感教學。
首先,詩歌的語言凝練優美,節律和諧,意韻豐厚,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優勢。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詠、讀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因此吟詠誦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傳統經典詩歌如《詩經》《離騷》《唐詩宋詞》等舊體詩有格律,講究押韻,講究對偶,讀來朗朗上口,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反復吟詠中,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讓學生擁有深切的體會,語言的美感不知不覺喚醒可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的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
其次,現代詩歌中有許多優秀的兒童詩,這些兒童詩歌有精練的語言,奇特的想象,機智的比擬,奔放的激情,純真的童心,閃爍著文學的智慧,最適合孩子們作為言語學習的培植語感的材料。學生通過反復吟詠不同的詩歌作品,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無疑哺育了語感的基礎。
朗讀對語言感覺的復活,打開了兒童的眼睛、耳朵、嘴巴、身體等各種感覺通道。因此,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小學階段,學生的“讀”非常重要,體會課文語用的規范感,語用的邏輯性、語感的情味性都得靠讀。因此,訓練學生讀的形象、感人、讀出課文的美感,神韻。加強多種形式的吟詠誦讀,加強語感技能的示范,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意境美、動態美、節律美的感受能力,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奠定基礎。
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用心去品評、去感悟,學生的語感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語言是有溫度、深度、廣度的,在語感分析訓練中,讓品讀從“支離破碎”回歸語境。如在詞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句子中還原、比較詞語的實際意義,在句子學習中,要提示學生在段落中思考句子的深層內涵,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在重點段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段與段的關系,實現了對文本表達方式的領悟。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思想形成于言語表達之中,把語言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語意張力,有助于學生更深刻、更加真切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內涵和意味,而這種特定的語境包括語言環境和言語環境。語感分析最大的難點是把握語言的隱含信息,掌握言外之意和言下之意。因此,在重點段落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整體上理解文本的言語意圖。
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規范的語言練習逐步養成比較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的形成,靠不斷強化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才能真正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首先是廣泛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經驗,培養語感,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秀古詩文等經典作品,針對優秀的語言作品都有著言、意、法共生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有意義地積累語言,長期不斷地訓練學生主動習得言語的方法,儲備語言材料,從而提升個人的語感品質。其次是培養傾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還有要訓練言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準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口語交際會、舉行辯論搶答賽、表演課本劇、話劇等,在綜合實踐運用中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
在讀中習得語感方法,要遷移到有針對性的習作實踐中去,才能形成學生獨特的言語能力。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人以隨文練筆的方式,引導督促學生在不同文本中領悟其語言表達功能有所不同,通過靈活的遷移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語感的發展。
不同的文本,體裁不同,其寫作特點也不同。教學時適時地滲透一些文體知識表達技巧,并及時遷移運用,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語感。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課文。文中有三處寫了綠綠的爬山虎。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文章借爬山虎的綠,既抒情又喻人,語言含蓄而富有象征意義,表達方式富有特色。教學重點是安排小練筆,讓學生模仿文中三處描寫爬山虎的語言,初步掌握借物抒情,借景喻人的表達方法,并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結合隨文練筆的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在表達中積累一些文體語感,在創作過程中,能自覺或不自覺地規范寫作言語的“內在尺度”,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感發展。
總之,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必須增加他們的實踐積累,依靠長期反復的訓練,充分運用以上幾種有效途徑,堅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語言感悟能力。
[1]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社,2006.
[2]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崧舟.王菘州講語文.語文出版社,200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小學語文教師.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李亞英.葉圣陶論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