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山東省樂陵市郭家街道辦事處教委)
校園網絡流行語使用現狀與教育價值探討
◆李 麗
(山東省樂陵市郭家街道辦事處教委)
網絡流行語風靡了整個校園,網絡流行語使用現狀的調查和教育價值的探討就顯得十分必要。從中小學生對網絡流行語到底持什么樣的態度;對語文學習帶來了怎樣的沖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幾個方面做了探討。
校園 網絡流行語 教育價值
由于網絡的普及,網絡流行語如“神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剛”“傷不起”等也應運而生,入侵并風靡了整個校園,已成為一些學生的習慣用語,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重要的影響。現在的中小學生對其持什么樣的態度?網絡流行語對語文學習帶來了怎樣的沖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了解網絡流行語在學生中的使用現狀,學生們對網絡流行語的態度,我們做了份問卷。我們以五、六年級及初一年級的近20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形式抽取了10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除了問卷調查外,還采用了訪談法,對學校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了解了老師對校園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所持有的態度。
通過調查,結果我們發現:(1)約有87.76%的學生對網絡流行語言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可見網絡流行語在中小學生中已經相當普及;(2)有70.41%的學生對網絡流行語表示“樂意接受”,8.16%的學生表示“勉強接受”,14.29%的學生表示“沒感覺”,僅有7.14%的學生表示“不能接受”,表明大多數學生對于網絡流行語并不排斥;(3)13.27%的學生經常使用網絡用語,62.24%的學生偶爾使用網絡用語,可見絕大部分學生都在使用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已經被中小學生廣泛接受;(4)約84.69%的學生在上網聊天時使用網絡流行語,64.29%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絡流行語,42.86%的學生甚至將網絡流行語運用到書面寫作中去。可見,網絡流行語已經入侵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但學生更傾向于與同學(82.65%)、朋友(82.65%)、網友(46.94%)交流時使用網絡流行語,與家人(3.06%)、老師(7.14%)則很少使用。
通過調查,結果我們發現:(1)有68.37%的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風趣幽默、娛樂大眾,并且順溜貼切(44.90%),容易記住(45.92%),而網絡流行語受學生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默(41,41.84%);(2)大多數(58.16%)學生對網絡流行語未來發展前景的態度是:它具有特定的時代性,適時而生,過時而亡。但是,重大事件或許會影響幾代人;(3)有32.65%的學生想要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創造者,這反映出當代學生多數擁有創新的精神。
統計結果我們發現:(1)大多數學生(53.06%)希望老師在課堂中使用網絡流行語,他們認為一定的網絡流行語可以活躍課堂氛圍。(2)約80%的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對語言學習有較大的影響,其中47.96%的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是對傳統語言的沖擊,會形成固定詞匯,30.61%的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時尚、時髦、有個性,比傳統語言有親和力,但大多數的學生(62.24%)還是堅持網絡流行語不能運用到作文中去;(3)大多數(59.18%)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會使交談氣氛更融洽,會增進師生(同學)間的感情,同時,部分學生(46.94%)也承認,網絡流行語會使其母語退化,寫作能力降低,品味庸俗化,還有部分學生(39.80%)認為,一些低俗的網絡流行語會影響學生的道德建設。所以,網絡流行語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當客觀公正地對待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因其幽默、便捷、易記、貼切的特性受到眾多網友的鐘愛,它豐富了學生校園語言的內容,增加了對話交流的情趣,這些積極方面的影響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網絡流行語的創造群體的文化素質高低不同,加上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導致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出現了很多負面的問題,給語文學習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網絡語言的泛濫會影響人們對正規語言的使用。一旦年輕人有了長期使用網絡語言的習慣,其正規語言的運用能力就會下降。這對語言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另外,對學生的寫作產生消極影響。網絡流行語深受學生的喜愛,在一些學生的作文中,女孩子成了“恐龍”,男孩子成了“青蛙”,別人都是“菜鳥”,自己總是“大蝦”。他們的作文總是帶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讓人讀來忍俊不禁,網絡流行語在日常生活中說說還可以接受,應用到作文中還是要禁止。
“哇塞”“MM”“我靠”等一系列網絡語,弄得老師不知所云。而今年“Hold住”“傷不起”“有木有”“坑爹”等一系列詞語更是風靡整個校園。很多時候,不明白學生們所要表達的意思,學生與教師之間漸漸有了代溝
(1)網絡流行語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
網絡流行語本質上是對語言的一種創新,充滿著一種求新求變、不斷突破陳規的“創新”精神,而這正符合當代中小學生尚奇好新的特征。學生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網絡流行語。如“今天閱覽室的人N多”“你今天穿得好in喲!”當被班主任叫去挨批的時候,一句“老師請我去喝茶”閃爍著機智的靈光;學生們獨創的網絡流行語帶有一股青春朝氣,充滿機智的語言,豐富了他們的校園話語空間。
(2)網絡流行語豐富了漢語語言
網絡流行語其中一部分已經走出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成為現代漢語體系中的新元素。漸漸進入基本詞匯,成為語言核心部分中的一員。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對網絡流行語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列出了171條漢語新詞語選目,如“考霸”“秒殺”“車奴”“急婚族”等詞匯。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確實影響了漢語的發展,但它更多的是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而不是“異化”了漢語。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網絡流行語,不僅能讓師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一步緩解學生心理的防范意識和排斥情緒,還能有助于營造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當教師提問“有沒有人回答啊?”若沒有同學舉手,課堂氛圍陷入沉默尷尬時,教師適時地說“這個可以有”“都隱身了?出來冒個泡!”“希望同學們都主動,不要被回答了啊!”等深受同學喜愛的網絡流行語,使沉悶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使同學們被動消極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教師了解部分校園網絡流行語,將其滲透到所要講授的理論內容,給學生們所關注的事件、現象更多的理論引導和解惑,將理論知識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講解、傳播,會比單純的理論講授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可,更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氛圍,拉近與廣大學生的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網絡流行語有利有弊,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甄別一些網絡流行語,讓學生明白網絡流行語應該有選擇性地運用,活學活用,尤其在作文中要禁止使用。要對某些帶有攻擊性、含有諷刺、挖苦意味等低級的、庸俗的詞語加以摒棄和限制,使學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年青一代全面發展。
[1]周明強.語言文字規范的新領域與新對策.語言認知與語言應用探索,20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