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雪
(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如東友好小學)
農村問題學生形成家庭因素淺析
◆孫 雪
(甘肅省會寧縣會師鎮如東友好小學)
“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主要表現在品德、學習、行為、心理等方面。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因素尤其重要。它包括家庭自然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家庭的社區環境、家庭的人文環境以及家庭氛圍、家長文化背景、家庭人際關系與家庭的教育方式等諸方面的因素對學生的重要影響。探究其影響,捕捉其規律,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策略的制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 形成原因 問題學生
隨著國家義務教育的實現,素質教育的實施,一些學校逐漸形成了少數“問題學生”。這些學生是學校,家庭教育面對的難點,也是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群體。他們在學習或道德,心理某一方面欠缺,對是非判斷不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社會接觸面的增加,與父母接觸機會的減少,加之有些父母的不聞不問,學校教育方式的限制,加之獨生子女、隔代撫養、留守兒童等的增加,造成了問題學生的增加。我通過對一些學生的研究,以及對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了一些他們的家庭因素方面的原因,供家長參考。
一些家長對應試教育的觀念還沒有轉變,對新課改中教師引領的學生活動認識不到位,學生的學具不能完全準備或不準備,導致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成為“旁觀者”。多數學生的家庭教育目的單一,家長很少關注孩子學習成績以外的領域,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個性特長”“心理素質”較為忽視。
就本地實際情況,有些農村山大地多,雖然收成不多,但地多,靠天吃飯,只能“薄天出大地”。多數家長又要外出打工,家中又缺少對孩子的輔導時間,孩子放學后往往要幫助家中干農活和家務,而且有些學生家離學校比較遠,早起晚睡,作息時間嚴重不足,加上大多數學生家長本身就文化水平不足,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學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
近幾年教師待遇的提高,農村農業的一再欠收,教師與部分農民的貧富差別增大,一些思想老舊的農民心理就有些不平衡,不管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如何,一旦成績不理想,就埋怨老師,而且教師想找家長,他們避而不見,個別家長愛找教師的麻煩,久而久之,學生受到影響,產生對教師的逆反心理,致使教師難以教育。教師在處理問題中言行不當或無意中傷害了學生,個別家長就上訪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給教師加壓,使教師處于兩難境地;更有學生不接受教師的批評、調動座位等,當眾辱罵教師,甚至出現結伙、勾結外校學生毆打報復教師,這類事件家長不聞不問,致使無法處理,導致教師失去尊嚴,學生更加肆無忌憚。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農民的觀念也逐漸轉變,使他們步入了各行各業,特別是一些小生意,如開飯館、賣雜貨、擺地攤等,這些學生家長為了招攬生意,常常忙與生意;更有家長給一些地攤小老板打工,工作時間長達十一二個小時,導致家長沒有給孩子做飯的時間,與孩子交流、接觸的時間嚴重不足,孩子放學與什么人接觸,做什么都不太清楚,很少有精力過問孩子的學校生活,使孩子目標模糊。
隨著每戶人家的孩子的減少,獨生子女的增加,他們從小就很少有同伴陪玩,也有部分父母在外工作,打工等原因,隔代撫養也隨之增加,祖輩給孫輩浸注了過多溺愛,對孩子聽之任之,言依計從,孩子成為家中的“太上皇”,“為我獨尊”,好吃懶做,往往出現過分自私,難于融入集體,或出現心理孤單,過分苛求于他人交往,對錢物漠不關心,作為交友工具。有些孩子就連做作業出現家長代替的現象,學生把種種惡習帶進學校。近幾年,父母離異和后婚現象的增加,使一些離異孩子心理上受到極大的創傷,孩子的心理無處寄托,不時向離異父母索取錢物,大肆揮霍,以及單親家庭及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性格的不穩定。
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家中輔導半夜或聘請家教,導致孩子活動時間嚴重不足,產生厭學心理,上課精力不集中。有些學生當教師問及為什么不好好學時,他會很自豪地說,我有“家教”,學校不學到家中學一樣,出現過分依賴父母或家教的現象。一些孩子隨父母工作或打工地的變動不斷遷轉學校,這樣產生了學校間復式教學與單式教學、小班額與大班額、教師教學方法上給學生形成差別障礙,這些學生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文環境、地域環境,會產生心理負擔,無意中轉化為問題學生。有些家長成天的喝酒、賭博,嚴重的家庭暴力,使這些學生將這些惡習帶進學校;社會的發展,信息的開放,學生產生早熟心理;一些網吧無人過問,只能面對學生開放。
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及學校的發展及教育,給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帶來嚴峻的挑戰。學生的教育,不僅僅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校生活,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和道德行為,這樣就會減少問題學生,避免他們步入歧途,值得引起家長和學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