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雅
(浙江省新昌縣新昌幼兒園)
離異家庭情緒行為障礙幼兒行為干預的實踐研究
◆梁麗雅
(浙江省新昌縣新昌幼兒園)
2000年,我園離異家庭兒童只占園總人數的2%左右,但到了2011年,總數已占幼兒園總人數的10%左右。這些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脆弱、更敏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這些離異孩子中,存在情緒行為障礙的兒童占到80%以上。主要表現為恐懼情緒、退縮行為,攻擊性行為等。以此類孩子為切入點,就家庭干預和幼兒園干預這兩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實踐經驗。
情緒行為障礙 家庭干預 幼兒園干預 游戲治療法
近年來,人們的婚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把離婚變成了很平常的事。在這一場場家庭戰爭背后,受傷害最大的往往就是瞪大眼睛在一邊茫然無助的孩子。離異家庭的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脆弱、更敏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這些離異孩子中,存在情緒行為障礙的兒童占到80%以上。主要表現為恐懼情緒、退縮行為,攻擊性行為等。所以說離異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個社會問題,也是學校,老師不得不面對,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以上這些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后就會變得情感冷漠,內心封閉,與人交流困難,無法合理處理各類關系,對社會缺乏責任感,嚴重者會造成心理變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在已有的對單親兒童(包括父母離異和父母早逝)心理問題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側重運用以下策略:(1)強化成就動機;(2)營造和諧環境氛圍;(3)指導調節不良情緒情感等。在學習參考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本文主旨離異兒童,結合個案的實際情況及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特點,我的改進計劃分為兩塊,即家庭干預和幼兒園干預。
營造和諧環境氛圍,共同制定三方配合公約。俗話說,治病要“對癥下藥”,此類孩子主要病因來自家庭,所以爭取孩子家長的配合,最大程度降低離婚這一消極事件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幫孩子尋找失落的父愛和母愛,從而逐漸消褪他的家庭的恐懼感。這是計劃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1.首先分別對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進行家訪,告知孩子的情況,讓他們知道孩子現狀。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將會對孩子一生造成嚴重影響。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后也不會懂得如何去愛別人。在家訪前,教師對家訪的內容及言語進行了深思熟慮,因為這畢竟涉及到家庭的隱私,會引起反感,所以教師要用真誠的態度,懇切的言語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引起家長的共鳴,爭取家長的良好配合。
2.共同制定合理的三方配合公約。通過這些努力,逐步消褪孩子家庭,對父母離婚這一事件的恐懼情緒,增強其內心的安全感。
確定干預對象需要改變的行為,如學習交往;建立自信,減少退縮回避行為;學習關愛她人。
策略一:用游戲治療法學習交往
1.跟蹤觀察指導時間的設定。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當被動交往成為習慣以后轉化為主動的交往需要,這是計劃中尤其關鍵的一步。所以設定的兩人游戲的跟蹤觀察期為三個月,以出現主動交往行為21天后停止。
2.選擇游戲治療的執行者。這個孩子必須有一定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及抗挫能力。
3.設計游戲,跟蹤觀察,適時介入指導。
第一階段:兩人游戲,使他們建立與一個朋友的親密關系;第二階段:多人游戲,使他們建立與許多朋友的親密關系。
策略二:在學會主動交往的基礎上,選用行為塑造法學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減少其退縮行為
首先要選擇一個行為起點,如可以選擇“上課積極舉手發言”這一行為作為減少其退縮行為的行為起點。通過學習模仿,到簡單嘗試,給予肯定鼓勵,然后激發其大膽地表達的愿望,培養和增強此類孩子的自信心。
策略三:在執行策略二的同時,用模仿示范法學習關愛她人
此類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確的關愛,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關愛別人,可以讓他們喜歡的朋友帶著他去關愛別人,愛同學,愛老師,愛小動物,讓他們體驗原來關系別人,幫助別人是這么愉悅的一種情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去關愛別人。
在走訪和家庭公約的共同作用下,此類孩子的家庭關系明顯趨于好轉,孩子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安全感也有所增強。
從被動交往走向主動交往;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愿望,退縮行為減少。具體表現為:
⑴舉手次數逐漸增多。
⑵回答問題質量的提升。從一開重復別人的答案到能有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并大膽表達。
⑶回答問題時聲音逐漸增大,同時伴隨著一些緊張行為的減退。不再臉漲得通紅,很多緊張動作,如扭衣服,口吃,等也逐漸消失,在回答問題時,眼睛能和老師對視。
⑷愿意上來表演一些簡單的節目,從合作表演開始逐漸過渡到獨立表演。
在集體面前能大膽舉手發言后,對老師或小朋友的一些邀請也不再做拒絕,能和小朋友一起跳邀請舞,能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念兒歌。最后,能獨立上來為小朋友們表演節目。
學會關愛,照顧他人。通過模仿學習,這些孩子學會照顧植物角里的動植物,能堅持為花草澆水及給小金魚換水,這些小事,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同時也讓他們對自我價值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在老師的幫助下,這些孩子開始嘗試為全班小朋友服務,如當值日生,幫老師做餐前準備等。這些工作更樹立了他們在集體面前的形象,改變了小朋友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
[1]方俊明.當代特殊教育導論[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兢.學前特殊兒童教育[M].遼寧: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3]鄭靜,曹家正,邵惠玲.幼兒問題行為及其矯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梁淑芬.兒童游戲大全[M].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