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小麗
(江蘇省鎮江新區大港中學)
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慧眼
——小議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
◆郜小麗
(江蘇省鎮江新區大港中學)
在現今的中學語文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樣的誘導和啟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培養他們美好的品質和崇高的情操,讓他們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以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初步具備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
初中語文 審美情感 審美素質
審美,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人類產生以來就在追尋著美。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用那支生花的妙筆描繪了如此豐富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卻漠視了這一美的存在,雖不斷地進行改革,但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唯理性教學模式及按“知識點”的條條框框和思考題逐一分析、解答、落實的應試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美的直覺感知和體驗,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到美的魅力,導致語文課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失去了興趣,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現今的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直以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初中語文教學走進了死胡同,滿堂機械地講授,看似精彩的一問一答剝奪了學生放飛想象、挖掘深層智慧、用美的眼光審視世界的機會。語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無以復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遺忘在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這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事實上,長期以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被忽略,語文教學因摻雜過重的政治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而變得索然無味。
羅丹曾說過:“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篇構思精巧,散發著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寶庫、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們感知,還有待于我們的挖掘與發現。初中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具有初步審美素質的群體,他們能鑒賞一些思想內涵較淺的文學作品,思想感情較為豐富,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葉圣陶早已指出,進行美感(即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懸著的目標”。他還強調:“豈但給你一點審美的興趣,并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達到接受美的經驗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能夠辨真偽,識善惡,分美丑,自覺地投身于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新生活的偉大事業。”這些話道出了審美教育對學生的重要作用。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指出:“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一定的審美能力”;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更明確規定:“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審美,不僅是一種藝術或文學的特殊素養,也不是少數人才有的稟賦,而是所有人都應該具有的一種良好的品質,是一種生活的姿態和方式,即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人生。這種素質的養成,教育,尤其是語文學科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和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審美活動。閱讀的過程不僅是一種文本的欣賞活動,也是一種生活的審美;寫作的本質意義,就是表達對生活的審美感受。
席勒說:“如果要把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對學生進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樣的誘導、啟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培養他們美好的品質和崇高的情操是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語文學科在其中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其美育特點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學習課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質,讓他們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以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初步具備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
莊文中先生說過:“審美是語文課的一股富有活力的礦泉水。”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走出誤區,重視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那么,我們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呢?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強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讀書明理。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要通過閱讀(即朗讀、默讀進而涵味咀嚼)優美的文學作品,去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對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體驗和感受。學生美的情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一種情境,指出一種導向,即通過對課文的認真閱讀和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是文學欣賞的再創造過程,是更深入地“走進”作品的一個重要手段。想象在審美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感知的作用是為主體進入美感世界打開了大門,那么想象就是為主體在美感的世界的遨游插上了翅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朱光潛先生指出,要提高鑒賞力,比較的方法是不容忽視的。這啟示我們,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靈活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準確,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知識、養成基本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老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余地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蕓蕓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而初中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于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當然,審美情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語文教師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始終把審美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娛悅其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觸發其情,初中語文教學必定走出不一般的天地來!
[1]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
[2]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于漪語文教育藝術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4]文藝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