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玲芳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小學)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宮玲芳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小學)
當前的語文教學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很大的一個弊端是用繁瑣的分析講解、五花八門的語基知識、花樣百出的練習題,替代了學生的閱讀和領悟。嚴格來說,語文教學沒有真正切入素質形成與提高的規律與要旨。
語文教學 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
最近,一些文學界人士向教育界發出沉重的詰問:我們語文教育向何處去?為什么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文字,以樹人、育人為宗旨的基礎教育淪為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價值、情感可怕地消失了。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
當我們在語文教學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之時,當我們在苦苦思索語文教學真諦之時,我們是否可以把目光放久遠一點,結合前人的探索與未來的要求,尋求一條可行之路?其實,古代的哲人先賢們在語文素質教育上已頗有見地且成就卓著,只要我們能真正從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汲取精華與養分,前途還是非常光明的。
我國古代的許多語文教育者都十分重視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反復誦讀中,能夠感悟文章的真諦。因此,語文教學中的“誦讀”的訓練絕不僅是讓學生簡單的了解文章內容,也絕不僅是讓學生讀順文句,理解段落。做為語文教師,更應教會學生感悟文章,讓學生在感悟中積淀知識,在感悟中自得學問,在感悟中提高文化素養,進而獲得素質的提高。也許人們會想,如果教學生讀書以自得自悟為原則,那么,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它的主導作用又在哪里?以感悟自得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思想,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生命力的集中所在。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加強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以新的語文素質觀去重新審視這種教學傳統,我們不難發現歷代語文素質教育的積極探索者們的睿智與精明。
在傳統的課程實施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其中的“情感”。好多教師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然而,即使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比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更重要,帶著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學生怎么能自主學習呢?如果沉甸甸的責任和淵博的知識伴著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帶給學生的只能是被動消極,甚至是失望、沉淪和彷徨。學校里的學習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趣反應,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給學生以足夠的情感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教師還要用微笑來贏得學生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都會使學生如沐春風。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我們還要把富有激勵呼喚、鼓舞和關注性的語言當作傳遞情感的靈丹妙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
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諧的交流中,學生才能“有話總愛跟老師講”,“有事總愛找老師幫”。這種“求學”的境界也正是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重要標志。
學生能夠經常說:“我想”“我要”“我能”“我來做”“我還有”“我認為”“我發現”……這是學生投入了自主性學習的又一標志,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教師就不能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習。在老師眼里,學生設計出的辦法、方案,只要沒有原則性的錯誤,都應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含著創新的火花。這樣,每個學生都能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感覺到學習的快樂。試想,如果學生絞盡腦汁思考出的一個答案,雖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為不符合老師的標準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學生怎么再能暢所欲言、積極思維呢?當然,對于學生出現的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應在肯定其全理性的基礎上幫助其分析錯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在探索中所出現的“閃光點”進行鼓勵,正確的探索結論要鼓勵,對于錯誤的觀點,教師也要婉轉地向該生提出其觀點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他錯因,這些錯誤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由參與交流的其他學生提出,從而引起該生本人的深入思考。還要注意,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結論,如果講得有道理,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即便是與教材中的敘述有所出入,教師也不應該硬將教材中的結論強加給學生,因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由不整到完整的過程。讓學生真實的坦陳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維成果,不輕易否定孩子在認真思維基礎上的答案,這樣,學生才會“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才會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相互比較鑒別,把發散的思維再回攏起來,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嚴謹性和深刻性。
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們應該推出許多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各抒己見式”、“答記者問式”、“拔河式”……構建氣氛民主、便于交流的開放性課堂,有利于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
如何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們應提倡“兩為主”的組織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以“活動”為主,不“代替”學生;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去發現結果或規律,教師不做現成飯喂學生,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這樣的課堂,少了不該有的條條框框,多了應該有的自由與寬容。在這種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中,在這樣和諧融洽談的氛圍中,學生的手指靈活了,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蕩起創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欣,教師的勞動也涌現出了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在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比較緩慢,知識的更新及總量的增加相對遲緩的時代背景下,一個人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基本上能掌握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大體上能勝任傳授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答疑輔導的職責。但是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特別是最近20年來,社會進步一日千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一個大學畢業生剛剛邁出校門就會發現,他在大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已經有一部分過時了。因此,從邁出校門的第一天起,就必須不斷“充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只會按傳統方法“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顯然是不稱職的。
使人的主體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應是現代教育觀念上的一大主題。如果我們的語文教育能從感悟這一教學傳統精髓中吸取營養,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動自主、創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會,充分獲得生活經驗的頓悟與積淀。那么,學生思維日益萎縮的現象就會得到根治,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不會是一個遙遠而空泛的概念了。
創造性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如何使學生思維的這一美麗花朵早日綻放,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