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前 劉得月 劉得亮
(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潘村小學)
淺談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幾點建議
◆李廣前 劉得月 劉得亮
(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潘村小學)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是誘發學生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條件下學習興趣越濃,學習效果越好。在數學教學中,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益。
小學數學 教學情境 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是學習積極能動性中很活躍的成份,是誘發學生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條件下,學習興趣越濃,學習效果越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益的關鍵。
根據“345”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對提高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結合教學實際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教師的設問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提問要避免隨意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要適時。要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用情感的驅動而生趣,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現代教育理論曾提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我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教師捏住長方形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我提問:同學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學生l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6平方分米。學生2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師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學生留一個懸念,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怎樣求得呢?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發出來,這種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直接講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創設故事情境,喚起學習興趣。“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節內容時,在練習當中我為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江西巡撫派人向乾隆皇帝送來貢品——芋頭,共3筐,每筐都裝大小均勻的芋頭180個,乾隆皇帝很高興,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文武大臣和后宮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軍機大臣和珅馬上討好,忙出班跪倒“啟奏陛下,臣認為此一筐芋頭共180個,先分別賜予文武大臣90個,后宮主管90個,然后再自行分配”。還沒等和珅說完宰相劉墉出班跪倒“啟奏萬歲,剛才和大人所說不妥。這在朝的文官武將現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兩個,而后宮主管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三個,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數一樣多”。皇上聽后點點頭“劉愛卿說的有理,那依卿之見如何分好?”此時,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替劉墉說出方法,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之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教學《統計》這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動手剪一剪、貼一貼,后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貼。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深化認知,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小熊賣文具”的游戲。請一個小朋友戴上頭飾做小熊,大家當顧客,到文具店買東西。這一場景,真實地再現了孩子們的生活,頓時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戲行列,望著商店里想買的東西,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教師及時把商店里要買的東西變成簡單的元角分換算,看著價格上的算式得出價錢就能買到你想買的東西。在游戲中學習,學生學而不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思維品質、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練習,對練習的層次、方式、題型等作科學的安排,適時適當安排一些游戲、競賽、開放性練習等,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升華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并受到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爭論中互相交流、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又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節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本內容,而且要學會與本節課相關的課外知識。
如講到人民幣這一節課時,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元、角、分,我還要讓他們回去幫父母買東西,從而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元、角、分的認識,正確運用元、角、分的換算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本節課內容,而且參與社會生活,從理論走進實際,懂得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懂得觀察周圍的事物,既拓展了課外知識,又鞏固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數學中處處潛伏著激起學生興趣的因素,教師充分挖掘,并把它運用到教學活動之中,就能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