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月 劉得亮 李廣前
(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潘村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劉得月 劉得亮 李廣前
(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潘村小學)
作業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促進教學與課程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作業設計 減負 學生
小學生作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作業設計得恰當,能有效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陳舊的應試教育觀念和影響,小學數學作業已成為壓在小學生身上的沉重負擔,不僅嚴重妨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我國人才在下一世紀競爭能力的需要。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從課改精神出發,優化與創新作業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作業的手段追求多角度、多感官,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開放中創新。在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我們嘗試改變了以往作業的形式,優化和創新了數學作業的設計,并收到了好的效果。
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課本知識,作業布置必須要立足于課堂實際。
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完成作業埋下禍根。所以,教師要采用良好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教學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作業布置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完成作業效率的下降。
1.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要抓住時機,在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提出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問題。疑問永遠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自由探討,積極思維,大膽提出問題,揭示問題,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由于學生的年齡和學識水平的限制,所提出的問題有時不科學、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但只要他們能質疑,就已經表明他們已經開始思考問題,將要有所創新。此時,我們應聯系學生的實際,提出便于學生接受,能主動引發他們思考討論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回答的積極性。然后,讓學生在“碰壁”中得出正確的答案。
3.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出能引發聯想的問題。上課時放手讓學生提問、自由活動,打開他們積極探究問題的思路。表面看來太浪費課堂上的時間,實際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展,他們的大腦在積極地思考。雖然最初只有極少數同學能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這時特別需要教師有耐心。給學生“質疑”的環境、“懷疑”的機會,從而引發聯想。以后就會發現學生提問的速度越來越快,甚至有的學生把課堂上沒能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外去探究。
傳統作業設計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現在根據學生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新的作業設計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和學習,獲得全面的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誰督促,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甚至廢寢忘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數學作業設計趣味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數學要求。如學了圖形的認識后,讓學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將拼出的圖形創造性地命名,并說說用了什么圖形。
學生能力天生有差異,如果作業統一要求一刀切,就會造成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彈性作業,即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分量、不同質量、不同要求的作業,做到“四性”:第一,“精致性”:作業數量少而質量高;第二,“靈活性”:內容靈活,且有啟發性,不機械重復,形式靈活。或書面、或口頭作業、或操作作業、或觀察作業、或游戲性作業、或視聽性作業。第三,“導向性”:作業的設計有的是指導學習方法的練習;有的是指導鞏固性的練習;有的是指導發散思維性的練習。第四,“層次性”:按學生學習程度好、中、差的層次分層設計作業。有三者共同完成的基礎性作業;有照顧優生“吃得好”的提高性作業;有照顧中等生“吃得飽”可以消化,加以鞏固、發散性思維的作業;還有照顧后進生“吃得了”的打基礎、補漏補差的作業。精心設計的彈性作業,既解決了學生差異的矛盾,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激發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課內外聯系。學生課本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因此,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有的作業讓學生在課余玩耍中完成,或游戲中完成。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
2.學科間融合。把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和應用知識,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
3.校內外溝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適當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因特網,利用現代化視聽手擴展數學學習的渠道。
4.體驗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設計數學“周記”“月記”(數學“大作業”),它沒有規定的內容,它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會領域的,允許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材料、組織材料或進行實驗創造等相對獨立完成一項具有鮮明個性和獨創性的作業。
在社會生活中,數學活動無所不在。作業的設計,大大突破校園教學的時間、空間、器材、人員組合等的局限,具有廣泛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優勢。充分利用課外寬松的時間,廣闊空間的特點,通過老師和家長的精心設計、組織和安排,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之中、在自發、自愿的合作交流中感知“新課程下的現實數學”,享受“減負后的輕松數學”,還原孩子天真、活潑、幸福和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