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蘭丁志川趙苓吉
(1.青州市云門山街道十里小學;2.青州一中實驗學校)
淺談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孫桂蘭1丁志川1趙苓吉2
(1.青州市云門山街道十里小學;2.青州一中實驗學校)
學習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前提下解決三年級數學成績下降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界,特別是一線教師關注的問題之一。
小學階段 三年級數學 學習能力
學習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前提下解決三年級數學成績下降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界,特別是一線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把以學生心理特點改革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為研究課題,使學生學習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是一個特殊的學習階段,他們學習的知識內容廣泛了,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礎必須扎扎實實地掌握,同時還要拓展孩子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學習方面的改變還表現在課程內容增加了,思維空間更豐富了。也就是說這個年級的學習已經不同于一二年級的那種單純的接受性知識,更多的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綜合應對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開始階段也是一個重點階段,這一轉變尤其在數學學習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三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一般是9周歲,這時,學生開始進入發育期,個性開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潑好動、易受影響,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是一種基本能力,它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必要前提,是獲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少年兒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質。良好的注意力素質有助于教學的學習;反過來,數學的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是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這一基本能力。
三年級不僅語文要預習,數學也要注重預習。學會數學的預習方法,也會對培養學習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培養自學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看書,帶著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去預習。如自學例題時,要弄清例題講的什么內容,告訴了哪些條件,求什么,書上怎么解答的,為什么要這樣解答,還有沒有新的解法,解題步驟是怎樣的。抓住這些重要問題,動腦思考,步步深入,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獨立探究新的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可以促進新知識的掌握,這是知識的正遷移;也可以干擾新知識的學習,這是知識的負遷移。
三年級是整數學習的最后一年,多位數運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這部分教材的任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全年的教學任務的完成都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多位數運算能力學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賴于一二年級各種運算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但是我們不可能抽出整段時間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而只能把一二年級學過的進退位加減法、1位數乘2位數、試商等內容編成口算、聽算訓練題目,有計劃地安排到各節課,作為課前練習。使舊知識對學習起著正遷移作用。
當新舊知識技能十分相似,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往往會受舊經驗的干擾。這是負遷移作用,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這時我便運用比較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消除舊知識向遷移作用。
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到從正確的方面教給學生的知識,而且注意到從反的方面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其中:針對學生法則中“被除數和除數劃去相同個數的‘0’的相同這一關鍵詞不理解而提出來的”;針對學生對余數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來的;針對“補0”有模糊認識提出來的。這樣,既從正面講清算理,又從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識掌握更牢固
論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數學學習中,學習興趣更凸顯出了其重要性。我們常常發現如果現實中我們對哪門課程有興趣,那我們就會投入極大的熱情,鍥而不舍地想要鉆研它,有強烈獲得這種能力的愿望。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更容易看到他們對某一種東西產生興趣的那種極大熱情,所以要抓住這一點,把興趣成為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能力的導火線。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喜歡聽到學生這樣說,我最喜歡數學了,數學很好玩。學生說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已經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的他的數學學習能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位置與方向》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學生站成四個方向,其中一個學生站中間,蒙住眼睛轉一圈,然后讓他來說說前后左右分別是什么方向,學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就連平時算術能力很差的學生也參與了,而且也熟練掌握了,這一課我是成功的,因為在學生的興趣中教學會讓教師身心愉快,而且同時也教會了他們一種數學能力——空間方位感知能力。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其無意注意是培養學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凡是學生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或完全熟悉的東西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結合學生熟悉的知識經驗引出他們不熟悉的知識,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數是3位數的乘法時,借助于學生已掌握的乘法數是2位數的乘法知識,我引導并幫助學生逐步解決課本的準備題讓學生在無意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講解準備時,教師有意讓學生初步認識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乘得數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對齊,這是關鍵。學生的知識經驗一方面來自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來自生活經驗。由于我堅持按照教材的實際,在教學中區別情況加以運用這些知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了新知識。
由于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性還較差,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3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自然的引入已使學生興奮的情緒得以穩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礎上,講授新課成了中心環節,教師應抓緊時機在上半節課學生注意力較集中的時間內,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階段,讓學生對新知有一個完整、準確的把握,師生可以在一種較為輕松的理解和運用。正是因為張弛并用,學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學習知識,充分地利用了課堂。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借助直觀形象理解知識,并通過反復練習記憶知識。對待三年級學生不能依然停滯于這樣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特點又決定我們的教學不能操之過急。
三年級是連接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橋梁和紐帶,學生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過渡關鍵在于教師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提高三年級教育教學質量不會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