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河北省豐潤區白官屯鎮冉各莊小學)
小學科學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探究
◆張鳳玲
(河北省豐潤區白官屯鎮冉各莊小學)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使學生在親歷“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想讓學生學習小學科學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入手。
小學科學 觀察方法 探究能力
小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它不同于其他課程,有其特有的學科屬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想要使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得以形成、觀察能力得以培養,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觀察活動進行指導。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備課思想和方式,沒有對錯,只關乎是否科學、精準。目標毋庸置疑是課堂學習最為重要的核心。
教師不僅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中注重科學的探究,同時還需要強調情感的態度與價值,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目標簡單才更具張力,更能面向全體。精確是科學課必備前提,不能在目標把握上有偏差,需要做反復的推敲、預設、考證、計算。有效是教學目標的最終歸宿和保障。
以有限探求無限,所追尋的就不只是前人的足跡。在啟蒙階段,教師沒有權力忽略、封閉、抹殺學生對課本目標外已知和未知的嘗試、理解、偏差錯誤和質疑。
每次觀察活動進行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出觀察的目的,讓學生按照要求認真地觀察。當同學觀察蝸牛運動時時,讓學生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它為什么能在豎直的玻璃上向上爬行?它怎樣吃食物?它怎樣呼吸?找一找它呼吸的氣孔在哪里?
在觀察金魚時,讓學生觀察:金魚的身體表面長了些什么?金魚怎樣運動,怎樣捕食?魚鰓一開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魚不斷地喝水,為什么不會脹破肚子?學生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就不會被一些無關的現象所吸引而轉移視線,就能取得好的觀察效果。
以已知的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回憶,而然的導入新課。
“溫故而知新”。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然與其他知識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在導入新課時,以復習、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入新課時,要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利用生活實踐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一些現象事物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可以激發出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由現象深入事物本質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教學中,以情境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導入使學生為之所動,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對繁雜的理論變得易懂易記。
當學生觀察各種各樣的巖石時,用眼睛看巖石的形狀、大小、顏色、是否透明、是分層結構還是顆粒結構。還可以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用手摸一摸巖石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用滴管滴一滴稀鹽酸,觀察巖石遇酸的反應。相互撞擊一下巖石,聽一聽它們發出的聲音。聞一聞巖石發出的氣味。
觀察的順序有從遠到近、從近到遠、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等。在觀察樹木時,讓學生從遠處觀察一棵大樹,觀察一下它的外部形態,然后來到樹下,看一看樹干的顏色,用手摸一摸樹皮是不是光滑的。觀察樹干上有沒有螞蟻等小動物,做一張樹皮拓片。測量一下樹干有多粗,觀察樹枝的顏色、分布特點。觀察樹葉和果實的顏色、形狀、大小,如果果實是可吃的,還可以嘗一嘗它的味道,再觀察一下樹的下面,地面上有沒有樹根露出來,地面上有哪些花和小草。
使觀察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習觀察人在運動過后有什么明顯的特征時,在身體處于平靜狀態時,讓學生測量并記錄每分鐘心跳和呼吸的次數。運動了一分鐘以后,再測量和記錄每分鐘心跳和呼吸的次數。把兩次測量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知道運動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數明顯增加。
比較一般情況人體吸進去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吸進人體的空氣中氧氣占21%,呼出體外的氣體中,氧氣大約占16%。吸進人體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大約占了0.03%,呼出體外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大約占4%。通過比較和分析兩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氧氣在進入血液的同時排出二氧化碳。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呼出和吸入氣體的數量也比平時多。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首先要明確以下幾點實驗的基本要素:明確的實驗目的對于指導學生準確的掌握科學知識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明確實驗操作過程能夠培養學生對科學有一個理性的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對科學規律的認識奠定了基礎;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對于培養學生嚴謹科學認知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的客觀性和不可隨意更變原則。
在教學中,經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就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觀察。逐漸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能力也將得到促進和提高,與此同時也應該提高老師的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小學科學的課程中學到更多。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
[3]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