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勇
(河北省任丘市麻家塢鎮麻家塢中學)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趙震勇
(河北省任丘市麻家塢鎮麻家塢中學)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能力是學習、吸收知識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當重視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
初中語文 閱讀能力 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能力是學習、吸收知識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是培養初中學生獲取信息,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各種能力、發展智力的教學環節,還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臺。閱讀能力,對于每個人來說,特別是初中學生,應該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時也是初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素質。因此,我們應當重視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有這樣的闡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以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閱讀教學,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曲折關鍵性的作用。不管教師遇到什么不高興的事,心情多么不好,也都要微笑著面對學生。即使是在課堂上,學生讓你生氣了,你也要巧妙地進行處理,不能影響課堂氣氛,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上,教師不必要求學生規規矩矩,象小綿羊一樣溫順,學生課堂上的發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營造閱讀課堂教學和諧的輕松的氛圍。學生從心理上放松,把課堂當作師生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的樂園,使自己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和諧的閱讀氛圍可以有效的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諧共處、民主團結的師生關系,打消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的汲取知識,展現個性,放飛想象,馳騁于文學作品的海洋中。創設比較濃厚的閱讀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節,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的技巧,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做到問題設計巧妙、科學、學生易于回答。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獨特的見解,鼓勵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只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好習慣能造就人,學習語言的好習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語文習慣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要培養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要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啟發學生愛讀書、多讀書,使學生體驗到讀書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同時還要經常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故事會、閱讀比賽等活動。其次,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會閱讀時在書上勾點圈畫等批注的使用方法,養成閱讀后做小練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最后,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使用工具書是讀書、寫作和尋求新知的需要,學生閱讀教材、課外書更是離不開工具書。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細微處入手,要在堅持不懈地反復練習中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有周密的考慮和科學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地去培養和發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確實如課標中所說得那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太差,字認不全,句讀不懂,更不用說理解文意了;有的學生可能讀完文本之后就能從文中提取信息,從整體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強者能從語言、內容、結構、寫法上賞析評價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自己的寫作。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讓能力較差不知從何讀起的同學,能做到對文本進行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能捕捉信息、整體感知的同學做到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能賞析評價的同學做到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作為老師,切記:不論哪個層面的學生,教師都應對他們的個性化閱讀給以充分的理解和賞識,讓他們體會豐收的喜悅。
當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們要注意選擇那些有思想性、文學性,并適合學生閱讀的美文。其次,還要根據文本特點區別對待,一定要改掉以應試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閱讀模式。只適合讀后作為材料積累的文章就堅決不能做無味的問題分析,可讓學生多讀幾遍,整理記憶;思想深刻,理解較難的文章就要引導學生“鉆”進文本,汲取精華;行文規范性強的文章就不要忽視閱讀與寫作的結合……總之,我力求讓學生讀每篇文章都有收獲。創造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究實效的閱讀教學過程與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喜歡閱讀,尤其應讓閱讀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我著重從培養學生朗讀和默讀的習慣;培養精讀和略讀的習慣;培養愛讀和多讀的習慣;培養寫讀書筆記和心得的習慣入手。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們愛上讀書,養成自己找書讀,多讀書的習慣。
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特別強調對課本上文章的精講精讀,結果使學生的閱讀視野變得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