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枚枚
(江蘇省灌云縣龍苴中心小學)
淺議“六模塊建構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為例
◆馮枚枚
(江蘇省灌云縣龍苴中心小學)
“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是動態的、生成的、不斷建構的,在建構中師生共同成長。基于“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要求我們在運用“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時,應根據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相應的作出一些整合,應根據每節課的需要選擇其中合適的一種或幾種模塊,而不是說每節課都得把這六種模塊全都體現出來,如果這樣,那就又變成了生搬硬套,不需要的模塊就不必在這節課上生拉硬套用上。
小學數學 “六模塊建構式課堂”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近幾年,為了突出學校的教學特色,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許多學校提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連云港市教育局于2010年暑假提出了“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高效模式,以下簡稱“六模塊”。所謂“六模塊”,是指自學質疑模塊、交流展示模塊、互動探究模塊、精講點撥模塊、矯正反饋模塊、遷移運用模塊。“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是指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系統把握教材和適當整合其他教學資源,靈活選擇運用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模塊,建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對話交流、動態生成、合作共享,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協同發展的課堂。
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這句話的要旨,就是教師應充分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學會自學。許多教師為了落實讓學生自學的精神,只是讓學生回家看書。學生如何自學,自學哪些內容教師沒有進行指導,這樣的自學形同虛設,沒有實質性的作用。我認為,在學生自學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什么內容,教師還可以進行一些學法指導,也可以設計一些與新知識相關聯的練習,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作鋪墊,還可以讓學生把學習中的困惑記錄下來,可以放在班內進行交流討論。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中我是這樣設計自學質疑模塊的:首先,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同學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你會求哪些圖形的面積?其次,讓學生標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的名稱。最后布置學生自學內容并抓住重點內容讓學生思考(學生自學課本第12~13的例1、例2、例3,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大膽進行交流展示,表達出自己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點和難點。交流展示模塊恰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養成大膽交流、爭相展示、注意傾聽、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在交流的過程中,首先,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學質疑模塊中提出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重點內容進行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其次,讓學生交流通過自學,學到哪些知識;最后讓學生說說學習過程中有什么疑惑,如果學生能解決的,就讓學生解決,如果不能解決的,就留在互動探究或精講點撥時解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此模塊注重的就是互動式學習。因為是互動探究,必須有探究的問題,因此在問題的選擇上,還需要我們教師把關。一是選擇有助于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經驗進行預設;二是選擇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困惑和疑點進行探究。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中,我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二、三略):
學習活動一:
1.出示例1中的第一組圖形:
談話:仔細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怎么想的?
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你覺得用數方格的方法好,還是用轉化的方法好?
2.出示例1中的第二組圖形
談話:你能用剛才轉化的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嗎?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班內交流。
教師要做到“精講點撥”,關鍵是要吃透兩頭(把握教材,了解學生),摸清障礙(理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大力調動學生參與,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中,教以方法,點出規律,注重遷移,使學生形成能力。我認為,本課的重點內容應該是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過程及計算公式,所以在精講點撥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教師:同學們剛才通過剪一剪、算一算、比一比的方法,發現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就是用底乘高。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底與高)。
2.談話: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a和h分別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怎樣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本模塊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反饋信息,完成反饋習題,進行針對性矯正教學,可及時穿插于各個學習活動之中。例如,學生交流展示時、互動探究時,都要根據學生學情反饋及時做出矯正。矯正反饋模塊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體驗、認識、理解程度,要關注學生完成建構的能力、水平,要關注學生對課堂生成問題的解決方法。只要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教師就要及時矯正。簡單的信息、個案的信息,一般及時矯正處理。復雜的信息、需集體矯正的信息,一般在互動探究之后作矯正處理,然后精講點撥,也可結合精講點撥進行。又因為此模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相通之處,都是針對學生的錯誤信息及時進行矯正,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所以,此模塊即使在我們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應用時也是比較容易的。
遷移應用模塊是六模塊中比較簡單的模塊,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遷移訓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針對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也為了讓這個模塊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我建議廣大老師在使用這個模塊時要盡量做到:遷移應用的題型要多樣,要有書面的和操作性、實踐類問題,避免同樣類型的習題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其次,還可以設置思考題、必做題、選做題等,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提升。
在這個環節的應用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練習題:出示長方形框架,然后拉伸。問:它的周長變化了沒有?面積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受例題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后面積也不變。學生認知上產生的沖突,迫切希望老師能給明確答復。我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沒有及時告訴結論,而是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確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后周長不變,面積變小。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樂趣,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他們更加熱愛數學,熱愛學習。
“六模塊”這種新型課堂模式的提出,需要所有數學老師的共同智慧去完善、詮釋它,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展示自己,讓學生成為學習型、創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