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玉
(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幼兒教育中心)
淺談幼小銜接中幼兒社會適應的培養
◆劉洪玉
(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幼兒教育中心)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轉折點。據調查,由于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30%~40%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后,出現退縮、厭學、孤僻及攻擊性行為等偏差。可見,要使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各項幼小銜接工作,尤其是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幼小銜接 幼兒 社會適應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幼兒跨越了兩個學習生活階段,從其身心發展來看,是從學前期向學齡期發展的過渡時期,孩子既保留了幼兒期的某些特征,又有了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征,既存在連續性又具有階段性。在此期間,幼兒要發生一定的質變,這種質變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個條件主要是主導活動的轉變,即幼兒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形式轉向以正規課業學習為主導活動,新的主導活動對幼兒身心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近幾年由于入學年齡提前、小學課程加深、父母對子女過高的學業要求、過分包辦幼兒自己能夠做的事等嚴重影響了幼兒責任感、獨立性以及有關能力的形成,這些都加大了幼小銜接的“坡度”,這就造成了幼兒入學后的不適應,解決其最好的辦法,應該立足于幼兒這一主體身上,針對幼兒適應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創設適應的外部條件,由此可見,解決幼小銜接的實質應當是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幼兒進入小學后,會有許多的任務讓幼兒自己來做,如晚上要寫什么作業,明天要帶什么東西,等等,由于幼兒園里幼兒學習的僅僅是口語,而不接觸書面語言,因此幼兒上學后根本記不住老師布置了哪些任務。在幼兒園里,我們老師雖然也有布置任務的現象,但大多數都是多布置少檢查,完不完成一個樣,對于重要的任務也會寫通知告訴家長。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有意識的強化幼兒的任務意識,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積極態度非常必要。這是在幼兒園想小學過渡的重要環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重幼兒從短時間的任務培養向長時間的任務培養慢慢過渡,并注重讓幼兒學習用圖示表征各種任務。如讓幼兒第二天帶書或者本子,開始由于幼兒的任務意識不是很強,只有8%的幼兒完成,為了加強幼兒的任務意識,并培養幼兒的表征能力,我們采用小本子記錄的方式,讓幼兒將各種任務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在本子上,回家后講給家長聽,這樣大大提高幼兒完成任務的幾率,收到好的效果。
幼兒入學后,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兒來解決,不像在幼兒園處處都有老師的幫助與提醒,家中有大人的包辦代替,獨立性的培養可以使幼兒獲得能力上的發展,為幼兒提供獨立做事的機會,減少對老師的依賴性,有利于幼兒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有益于適應入學后的學習生活。
在幼兒園里,我們盡可能地為幼兒創造一些讓幼兒獨立做事的機會,如在生活上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飯,飯后收拾餐桌,自己鋪床、疊被褥等,在集體活動中設計有關的課程,為幼兒確立目的地,自己乘車到達。在乘車過程中,幼兒照顧自己,要聆聽報站的站名,要有禮貌地詢問司機一些事情等,引導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鍛煉和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當幼兒之間出現矛盾時,如爭搶玩具,都喜歡到同一個區域里游戲,我們老師就引導幼兒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從而減少幼兒對老師的依賴。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作為幼兒教師,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學習常規,加強規則意識,為孩子們順利由一個年齡階段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鋪平道路。一直以來,老師和家長都很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如繪畫、寫字一定要保持正確姿勢,保護好眼睛,做到“三個一”,不在強弱光線下看書等,坐要背直;站要立正,按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某一件事等。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上述幾個良好習慣尤為重要。特別是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在大班后期,我們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還組織幼兒開展了“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所要求。在集體活動時,我們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發言,不插嘴,積極發言,回答問題要舉手,上課注意坐姿,不交頭接耳等,引導幼兒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同時,注重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在大班的下學期,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漸漸不依賴學具,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引導幼兒在學習知識時慢慢地去探索、積累自己的學習方法,積極地用腦去想問題,使幼兒慢慢地從動手操作學習過渡到用腦進行思考、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學習知識。在日常對幼兒的評價時,也開始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地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進一步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經過幼兒園3年的學習,孩子獨立生活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雖然增強了,可由于小學不同的生活模式,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課間10分鐘,需要自己安排活動,包括喝水、上廁所、解決簡單的問題;在新環境里學要會和新同學相處,等等。因此,要使孩子適應小學的新生活,必須加強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和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
從孩子小班入園開始,我們就引導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大班,我們更是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我們引導孩子做好班級的值日生,懂得收拾好小組里的玩具,學具。根據大班幼兒競賽意識強的特點,我們經常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的活動。評一評誰的抽屜里最整潔,誰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過一系列活動,強化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有助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落四,東拉西扯的現象,讓孩子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地生活。
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我們從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友好和睦地相處,參與集體活動時學會與人商量;愿意給人于幫助,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主動接近老師,愿意同老師交流等等。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如“大帶小”活動、“同級班聯誼”活動,鼓勵孩子們大膽與各類伙伴交往。在“大帶小”活動中,班上幼兒與年幼伙伴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動領導人,在游戲活動中,他們既要關心年幼伙伴,又要發揮領導才能,說服年幼伙伴服從自己和信任自己,這樣的活動,有效的增強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另外,我還常常要求家長們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伙伴,使孩子們得到愉快的同時,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為了更好地讓幼兒順利完成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并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切切實實地把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落實到幼小銜接的各項工作之中,使幼兒順利地渡過幼小接軌的“困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