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國逐漸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小型出口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際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企業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使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1.1.1 生產成本上升
近幾年,由于國際市場增長緩慢,各國為了拉動出口,采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競相貶值,我國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擴大投資,貨幣供應量增加,據中央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2月末,我國貨幣供應量余額距離100萬億大關只有一步之遙,達到99.86萬億,位居世界第一,CPI達到了3.2%。通貨膨脹的壓力,直接導致了勞動力、原材料的價格上漲,銷售收入的減少,盈利水平降低。例如玩具制造業,2012年,企業原材料成本上漲近15%,人工成本上漲近20%,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5個月,我國玩具出口金額僅增長13.24%,平均單價為0.48美元/個,同比減少16.18%。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我國的出口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價格低廉是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競爭的主要優勢,因此,在買方市場中,很難通過提高價格來彌補上升的成本,中小型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不同程度地擠壓,打擊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1.1.2 融資難
與大型企業相比,我國的中小型出口企業的融資準入門檻仍然很高,由于中小企業一般規模不大,經營狀況不穩定,財務制度不完善,資信度有限,商業銀行很少給他們貸款,而且,我國銀行實行貸款終身負責制,有關人員要對壞賬負責,促使他們更愿意把款貸給大企業。即使得到銀行貸款,其貸款利率也會比大型企業高20%~50%,融資成本比大型企業更高。而且融資形式單一,國際上新興的保理、倉單融資等很少有銀行開辦。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中小企業對民間融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具體形式主要有商業信用、民間借貸、相互擔保等,民間融資貸款容易、市場活躍,對解決中小出口企業的資金匱乏提供了重要幫助,但是,貸款利率非常高,月息高達10%以上,在持續的高額融資成本壓力下,部分企業不堪重負,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制約了中小型出口企業的健康發展。
1.1.3 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國際貿易摩擦增多
近年來,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就業壓力日益增加,各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導致中外貿易爭端日益加劇,我國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壓力。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2年9月,我國受到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案件達758起,我國成為連續17年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連續6年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在2012年,我國的光伏行業分別遭到了來自美國、歐盟、印度等國家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關稅懲罰,其中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雙反”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10億歐元。貿易保護傾向明顯,出口環境日趨惡劣。
1.2.1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中小型出口企業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主要從事加工貿易,依靠跨國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銷售渠道維持生存,出口產品單一。雖然出口的產品遍布全球,但是,大多數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潤低,位列出口產品前幾名的主要是服裝、原油、皮鞋和玩具,通過薄利多銷使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導致過度依賴于低成本勞動力,因此,在現階段,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價格優勢的逐漸消失,利潤下降,加工貿易將缺乏可持續增長能力。另外,由于企業人才匱乏,利潤微薄,缺乏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導致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特色產品,沒有自身品牌優勢,在國際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低,難以抵御出口環境的惡化。
1.2.2 信用基礎較差
一些中小型出口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比較低,經營規模小,自我約束不夠,經營方式粗放,導致經營風險大,信用程度低。由于企業財務信息透明度較差,造成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在尋找優質的中小企業時,效率偏低。同時,由于國際結算存在一定的風險,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意識,難以掌握進口商的基本信用信息,造成企業存在一定的收賬風險,如果壞賬增加,企業將面臨資金無法正常周轉的困境,直接影響企業的持續良好發展。
應對中小型出口企業面臨的挑戰,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至關重要。既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也需要提高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
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完善,融資存在著一定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融資困難制約著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的發展。為了緩解這一難題,需要改善其融資環境,拓寬其融資渠道,我國政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例如,在地方和民間發展針對中小型出口企業的金融機構,如設立政策性銀行,專門發掘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專門執行扶持其發展的相關政策,設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為其擔保。建立企業和銀行交流的平臺,使雙方信息對稱,增進雙方的了解和信任,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出口企業的貸款力度,對貸款利率、金額以及貸款期限上給予適度的優惠。由于民間借貸對企業融資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立法來規范民間地下借貸行為,使中小出口企業更加合理地利用民間資本。此外,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出口支持體系,運用保險、信貸等手段,開辦創新扶持基金,嘗試發行中小企業可轉換債券,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融資難題。
中小型出口企業獲取國外信息的渠道往往比較單一,不能對國外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地反饋,獲取信息滯后,因此,需要政府不斷完善其公共服務職能,及時發布出口統計報告、出口市場政策法規、國際貿易格局變化以及國外對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相關信息,使中小出口企業適時調整出口市場的格局和方向;提供針對中小出口企業的專業交流平臺,如舉辦研討會、報告會、國內外展銷會等,組織企業考察團,幫助企業調研國外市場,發掘更多的國外投資機會;提供咨詢服務,解答企業在貿易摩擦中遇到的疑惑,指導企業參與應訴,提高其應訴能力。同時,政府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貿易制度體系的建設,加大對外貿易交涉力度,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制度等,及時應對各類貿易摩擦。
現階段,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低,競爭力較弱,為了真正參與產業鏈上游的競爭,需要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促使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轉變,針對不同的消費者以及一些特殊的需求,改進產品的設計和工藝,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使產品向高附加值、高端化發展,適應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同時,目前對于中小型出口企業,規模較小,自主研發能力較薄弱,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模式,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提高企業自身素質,逐步發展自主創新的能力,適當采取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發,提高研發效率。推進企業從粗放化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信息更加真實透明,提高管理者素質及其誠信意識,使企業信用度更高,融資更加便利。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結構升級,使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
一直以來,對外貿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很高,然而,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外需減少,中小出口企業不僅要保持出口的穩定增長,也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分擔出口的壓力。這需要國內配套政策與企業自身發展相結合,如增加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其消費能力提高,企業開發新的有潛力的國內市場,緩解外需不足的壓力,使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另外,繼續實施出口市場多遠化戰略。不僅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立良好的貿易伙伴關系,同時也要加快拓展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如俄羅斯、印度、巴西等,發展同中東地區、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增加貿易渠道,緩解我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的下降,通過多元化的市場推動產品的出口。
[1] 王爽,葛曉蕾,王丹.支持中小型出口企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2(12).
[2] 李毓.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與策略[J].社會科學家,2009(9).
[3] 吳靜旦.江蘇中小出口企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對外貿易,2012(4).
[4] 莊貝妮,陸曉倩.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出口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2011,18(3).
[5] 吳志生.中小出口企業應對金融危機之對策[J].現代商業,2009(8).
[6] 高華,陸亞琴.中小出口企業面臨困境的原因及對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8,23(6).
[7] 何偉星.金融危機下中小出口企業貿易融資問題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27).
[8] 王和靖.當前中小型出口企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