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雄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鳳凰小學)
讓“飄飛的蒲公英”健康快樂地成長
——深圳市外來工子女教育的問題分析及對策
◆劉濱雄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鳳凰小學)
本文以深圳市寶安區教科培中心《對不同類型的家庭分別實施家庭教育個案跟蹤指導的實踐研究》(教育部規劃課題)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外來工子女在義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設性意見。
外來工子女 教育問題 分析對策
近年來,深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的規模和范圍逐年上升,隨父母來深圳就讀的孩子已占公辦學校學生的70%以上,這些孩子常被城市人稱為“飄飛的蒲公英”。在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如何讓這些“飄飛的蒲公英”同在深圳“這片藍天下”,沐浴陽光,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為此,對深圳外來務工者子女教育問題進行調查,然后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根據深圳市寶安區教科培中心《對不同類型的家庭分別實施家庭教育個案跟蹤指導的實踐研究》(教育部規劃課題)調查數據的情況來看,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有以下特點。
在外來人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期望不一。多數家長對子女將來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學歷達大專以上,能給自己“爭口氣”出人頭地。他們期望自己孩子以后有較穩定的職業、有較高的經濟收入,以改變自身較低的階層地位;但自己的文化素質不高,教育方法簡單化,手段嚴厲過激,非打即罵。這種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騙習慣,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殺等惡果。有部分人對自己孩子在這方面沒有想法,讓孩子自然成長。他們認為自己只有養育孩子的責任,只要讓他們吃好、穿好、住好,孩子身體好,能掙錢就行。而對子女的教育采取“樹大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則。對子女的學習、品德等方面不聞不問,放任自流。這樣容易助長孩子的歪風邪氣,使孩子常犯小錯誤,養成許多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1)夫妻關系失和
由于流動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對窘迫,住房面積狹小擁擠,往往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失衡,特別容易發生夫妻的矛盾沖突,導致夫妻關系緊張惡化,常常當著孩子面吵架或打架。這種現象給孩子造成傷害往往影響其心理的健康和發展。
(2)親子關系冷漠
父母由于忙于生計或夫妻關系失和,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相互推諉,互相指責,不愿承擔子女的教育責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家庭中難以形成和睦溫暖、交流溝通的和諧人際關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氛圍與孩子的態度、情感和性格的形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家庭教育不僅存在于孩子少年兒童時期,可以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貫穿于人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德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學校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是啟蒙性、個別性、終身性的,而學校教育則是發展性、共同性、階段性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有直觀性、滲透性(家庭氛圍、家長思想意識、評議行為、文化素養、娛樂愛好等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學生的心理又剛好處于獨立與依賴、自負與自卑、理想與現實、溝通與封閉之間的重重矛盾之中。這些問題是學校教育難以全面解決的。必須依靠家庭的長期教育得以逐步解決。
首先,對于一些外來工子女來說,雖然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非常必要,但如果總是給予他們消極的強化,利用懲罰以期待改變他們的行為,反而收效甚微。如果能使學習任務變得有趣并能使那些學習較差的外來工子女由此而獲得成功體驗,他們就會樂于完成這種任務。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正視自己與別人的差距的同時也感受到“我很能干”,從而通過逐步的自我認可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找回自信。
其次,外來工子女父母也要自覺改變自身權力型的家長形象,努力建立父母子女之間溫暖、關愛、信任的關系。他們要盡量幫助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們能正確對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快。再次,他們尤其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當孩子犯錯誤時,進行必要的談話,而不是簡單的用暴力解決,幫助孩子積極排解日常生活事件及社會壓力對其道德發展和健康個性形成的消極影響。在這些方面,由于特有的親情關聯,通常父母對孩子的一句安慰和鼓勵的話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深圳市幾乎每所學校都設有心理教育咨詢室,配備心理教育老師。這給學校心理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學校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展,以此幫助外來工子女塑造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態及增強心理承受力。學校也要注重發揮教師在教學育人中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對一些心理問題表現得較為突出的外來工子女,教師要主動、耐心地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排解心理煩惱和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例如,當發現學生行為反常時,教師應該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如果實在無法對其進行調節,可以尋求學校專業的心理醫生咨詢,防止學生一味的消沉下去而誤入歧途。同時也得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家長學校形式指導家庭開展心理教育。
陶行知說過:“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班級和家庭的聯絡。”幾年來,我們學校每個學期都舉辦三期以上家庭教育講座,通過這些形式展開家庭教育輔導工作,向家長傳授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德育處要求班主任平時通過電話、家訪、家校通等形式與家長保持聯系。這樣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及將學生的情況反映給家長,實現學校和家庭雙方共同管理學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監督,保障學生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生活富裕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學生家庭非常困難,這不利于學生能夠安心進行學習,學校可以發揮團隊組織作用,也可以與社區、慈善機構和政府主管部門聯系一起做好幫困資助工作,解決家長困難,使得這些學生能安心學習。
綜上所述,加強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與管理工作,關系到成千上萬外來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外來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政府進一步重視,學校加強教育、管理,社會各界更多關懷、更多參與,多管齊下,外來工子女這些“飄飛的蒲公英”才能在我市“同在一片藍天下”,共沐陽光雨露,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
[1]潘世祥.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廣州出版社,2005.
[2]賈曉波.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3]羅五金.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之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