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琴 王連明 王明利
(山東省青州市工農子弟學校)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
◆張會琴 王連明 王明利
(山東省青州市工農子弟學校)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有目地、有計劃地進行美育教學,讓語文與美育同行,是我們每一語文教師肩負的重任。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兩個方面談了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幾點做法。
語文教學 美育教育 審美情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語文是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語文新教材所選入的中外作品,大多情意濃厚,文辭優美,構思綿密,語言富有情感和哲理,蘊含著無數“美”的因素。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材,發掘課文中的美學主旨,進而尋找它與美育由蘊的溝通點和結合點,然后實施美育教學。
熱愛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學生對大自然更是充滿了好奇。教材中的作品則是以多情的筆觸對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進行了生動的描繪,以淺顯優美的語言,多視覺、多層次、全方位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風景如畫的《蘇州園林》,俊青的《海濱仲夏夜》,劉增山的《秋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蒙古《草原》……哪一篇不使人心醉,哪一課不令人神往,教師可抓住作品中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美,喚起美感,陶冶情操。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上課伊始,多媒體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大屏幕上投影出一組春意盎然的圖片,立刻讓人感覺到春的氣息撲面而來。在聽完課文錄音范讀,學生自由讀課文時,老師投影花團錦簇的桃花圖,并配上樂曲聲、鳥鳴聲。在百花爭艷的春花圖邊、在輕柔曼妙的音樂聲里,在唧唧啾啾的鳥鳴聲中,學生如同來到了鳥語花香的大自然,身心完全融入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去品味課文。正是由于創設情境,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而產生了興奮情緒,老師捕捉住這一學習狀態最優化的“興奮點”進行點撥誘導,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想像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中,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從而培養了審美情趣。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顯示勞動人民偉大創造力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建筑設計、園林建造都描寫的極富魅力,從某個方面展示了勞動創造了美。如《中國的石拱橋》《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館》《蘇州園林》等,作者以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文筆、高超的美學眼力,在介紹建筑、文物、園林的同時,也滲透著贊嘆之情,謳歌了偉大的勞動人民的勞動美、創造美。在教學這些文章時,啟發學生用審美的情感,去誦讀文章,去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同時對勞動人民的景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
教材中也有許多反映作者審美情感傾向和審美理想的作品,教師首先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去挖掘教材的審美情感,使自己從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創造的價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依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形態逼真、聲情并茂地展現出皇帝和騙子以及眾大臣的偽善、欺騙、狡詐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講真話,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從內心喜愛美好、厭惡丑惡的思想感情。通過對比,“真正視學習國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學生在賞心悅目、分析對比中提高了鑒賞美的能力,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如果僅僅限于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創造美,才能完成教學大綱中提出的教學目標。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進行創造美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進而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巨大動力,特別是在課外文學閱讀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課外閱讀采用個別的、分散的形式,從閱讀內容的選擇到審美活動的開展,完全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中學生的審美心理可知,學生不會對自己既不熟悉,又無法理解的對象產生興趣,反過來,如果審美對象太熟悉,也會減少審美的快樂。因此,最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是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時存在的文學作品。唯其陌生,才能使學生探奇尋勝的愿望不斷被激發,唯其熟悉,才能使學生理解作品的意義,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我常常巧妙地運用這種關系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廣泛閱讀作品多角度、多層次感悟生活之美。
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教師就應該在進行作文指導的過程中,同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指導,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在寫作上,在抓好學生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的基礎上,結合課內寫作訓練,向課外延廣延深。如以“童話”為觸因,在幻想中觸發審美想像,從而創造美。小學生是愛做夢的花季。教師可以通過擬人化、擬物化、科學幻想化、理想現實化等形式,編造童話故事,促使學生再現審美經驗和生活經驗,并按照自己獨特的情感邏輯、思維邏輯、價值觀念進行重組融匯,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話世界。
學生在寫作中能創造美,在口語方面同樣能創造美。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中,注意根據新教材要求,讓學生以審美的心理來對待口語訓練。例如,在“暢談自己的理想”口語活動中,要求學生:一是語言美,就是用語要文明得體;二是儀態美,發言時要態度自然;三是思辨美,就是內容的思想性和審美性。使學生在口語訓練中能表達美的神韻和思想,獲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種美的創造。“你長大后干什么?”這個話題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發揮最佳水平的愿望。這樣,話題有一定范圍,又不太狹窄,學生能做適當準備,又對學生口語的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結果不少學生在演講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幽默詼諧,儀態自然,整個課堂氛洋溢著“滿園春色”,講者創造出美的語言、儀態、思辨,聽者獲得美的享受。“美”在口語教學中,在學生興意盎然的發言中得到了滲透。
有人曾這樣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飄溢的語文教材比喻為一座風景優美的大山的話,教師應該是一名出色的導游,帶領學生跋涉攀登,流連忘返。我以為,語文教學就應該把美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師要像導游一樣,引導學生感悟美、鑒賞美、拓展美,使學生的性格、氣質得到發展和完善,在現實生活中追求更高層次的美,從而不斷地去創造美。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乘著“美的精神”,從而創造出“真善美的祖國”“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語文教師是美的傳播者、創造者,每一位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進行美的教育,讓“美育”來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創造美,幫助學生在美的海洋里遨游,神思飛揚。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教育,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既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