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營營 劉先志
(山東省濰坊市文山中學)
“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解析
◆齊營營 劉先志
(山東省濰坊市文山中學)
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化學教學
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要發展,根本還是要靠改革。在實施新課程改革并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山東省濰坊市始終把如何構建優質高效課堂作為研究對象,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及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整改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深入研究課堂結構的構建,不斷摸索有效的教學策略,總結出了“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并在我校進行試點。
“345”是指“三步四環節五課型”。“三步”是指“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后提升”三個步驟。“四環節”是指課內探究中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鞏固訓練”四個環節。“五課型”每個學科結合各自學科的具體特點,設計出五個課型(每個學科的功能和名稱不同)。化學根據學科的特點分為:新知探索課、實驗探究課、知識梳理課、測試講評課和習題訓練課。
雖然模式是固定的,但由于知識結構和知識特點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課型(新知探索課、實驗探究課、知識梳理課、測試講評課和習題訓練課)中,模式的應用又是靈活多變的。如:教師的精講點撥在溶液、物質的微觀奧秘等新知探究課中是對應每個問題來講解的,在氧氣的含量測定、蠟燭燃燒的探究等實驗探究課中基本是在實驗操作前集中講解,而到了測試講評課中就集中在后面講解;鞏固檢測環節在知識梳理課和測試講評課中可以分散到知識點后面,以變式訓練的形式出現,而在新知探究課中最后放在新課講完之后。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剛平教授指出:高效課堂中的“高效”體現在三個方面:“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是指教學的最終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扎實”度,是否偏離或悖于教學目標;“效率”指獲得的效果與投入的時間資源的比例關系,追求消耗最低化和效果的最優化,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充實”度;“效益”是指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整體獲益,反映課堂教學的“價值實現”度,體現學生自身發展價值的實現。高效課堂就是這三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因此,高效課堂是實行新課改以來提出的,符合新時期教育教學要求和課堂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理念,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和提升,它的本質是讓學生在愿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培養和提高自學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345優質高效課堂不是一個單向流通的課堂,而是師生溝通、心靈對話的舞臺;優質高效課堂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課堂,是一次次的生活與生命的共鳴,而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的殿堂,讓學生在課外,仍然充滿好奇,不斷探索和發現;優質高效課堂不是一個浮光掠影的課堂,而是一個師生合作,創造奇跡、喚醒潛能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