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盤錦市委黨校 董延涌
三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民營中小企業得到了廣闊的發展天地。不斷發展壯大的民營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推動創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忽冷忽熱,民營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面臨著冰火兩重天的艱難境遇,大量企業的倒閉和企業家的“跑路”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改善民營中小企業發展軟環境,助其度過發展的難關已經成為其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近些年來,國家雖然針對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情況陸續出臺了不少政策,但許多省、市卻很少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而對于那些大國企、大民企、大外企許多地方政府卻對其厚愛有加,在其享受國家特惠政策的同時,還在土地、融資、財稅、專項科研經費等許多方面給予全方位的照顧。
從稅負上看,很多企業稅負壓力非常大。從增值稅、教育附加費、印花稅、企業所得稅等到職工培訓、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等,合計起來要占到公司營業收入的30%~40%,這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運行成本。而且隨著工業原材料價格大幅增長、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保障線大幅提高等諸多因素也導致成本的不斷上漲,這讓中小企業的利潤越攤越薄。
從融資方面來看,融資難已經成為民營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銀行貸款應該說是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最好選擇,但銀行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卻對中小企業設置了許多門檻和限制。許多企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選擇了民間借貸,但這種融資方式卻成本很高,這幾年來所付出的風險代價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上,許多地方對民營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監管、輕扶持,管死辦法多、搞活辦法少;審批圖章多、扶持政策少;檢查罰款多,服務手段少的“三多三少”現象。有的部門甚至存在職能“缺位”、“越位”、“錯位”與“多頭管理”問題。這種相對滯后的管理體制,嚴重地制約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民營中小企業總體規模普遍偏小、成長性不強,發展中遇到許多難題自身難以解決。抑制其發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服務體系的不健全。民營企業在創立、發展、壯大中,其在政策支持、信息服務、產業指導、技術支持、市場運作、法律援助、資金保障等方面很難得到更多支持。
民營中小企業大多是以家族經營、合伙經營等方式發展起來的,許多企業由于受思想觀念、技術水平、人才隊伍、管理水平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其發展質量和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并不是很高。在管理方面,缺乏長遠戰略規劃,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人力資源方面,缺乏懂現代管理、國際商務、法律、金融和市場開拓的各種高端人才;在應對國內外市場風險方面,了解國內、國際市場的產品需求信息的渠道少、信息量少,導致生產經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民營中小企業普遍是重效益,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投入并不多,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的感召力;在擔負社會責任方面,民營中小企業與政府的對立情緒仍然不少,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開發上仍有不節制的行為,在參與慈善與公益活動的投入上也缺乏熱情。
民營中小企業軟環境的問題之所以如此之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體制不活、機制不新,這一直是制約地方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雖然提出了許多年,但進展卻始終不快,尤其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始終緩慢。另外,改革配套措施還不到位,優質、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執法監察和制約機制存在盲點。除此之外中小企業本身也有很大問題,如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不規范等。
打造優越的軟環境,只有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政府、企業、相關部門的多方合力,多措并舉進行軟環境的建設才是關鍵之舉。
從民營中小企業主反饋的信息來看,其對軟環境的意見或抱怨多于并重于對硬環境的意見和抱怨,為此更新理念勢在必行。一是政府、企業、群眾都應該樹立軟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的理念。要用全新的眼光和科學的思維來看待和研究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關心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使民營業主在政策上放心、經濟上順心、發展上有信心;二是要通過軟環境與硬環境的雙輪驅動,實現二者互動發展。既要做優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如能源、交通、通訊、水、電、氣、廠房、設備等基礎設施條件,更要做優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政策、法制、行政管理、市場、服務、信用等環境,要以二者的相互推動來消除一切不和諧的生產關系;三是要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軟環境建設。在軟環境建設上一定要向特區看齊、向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看齊。
(1)打造優越公平的政策環境。政策環境是引領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風向標,為此一定要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區、園區六級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在政策的落實上要使民企與國企、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積極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對于那些低碳化、公益化、高端化的民營企業則要盡可能放寬政策,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
(2)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作為服務型政府,必須著眼民營經濟發展需求,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精簡辦事環節,優化服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建立健全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從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讓企業騰出更多的精力發展生產、提升效益。同時還要建設好投融資服務、招商引資、信用擔保與評價、人才引進與培育、技術支持與研發、市場開拓、信息化建設、法律服務和行業協會(商會)等重要服務平臺。
(3)打造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好的法制環境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要進一步清理、修改地方法規和規章中有礙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規定,并及時制定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法規和規章,同時還要強化依法行政、依法經商、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行為。通過文明和諧執法,規范理性競爭,保障多方權益,共同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4)打造重能重智的人才環境。知識經濟時代,占據人才的優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此,一定要積極發揮企業、政府、社會的多方合力,不斷優化創新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引進、選拔、培養環境,讓更多優秀人才流向民營企業,推動民營中小企業快速轉型升級。
(5)打造多元靈活的投融資環境。多渠道、多方位、多領域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不足問題才能保障其向規模化、國際化、高端化方向發展。為此,一要積極落實好國務院關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決策部署;二要引導投資方向,鼓勵民營企業投資新興產業和省、市重點發展的產業和項目;三要進一步加強同財政、銀行和企業間的協調溝通,建立穩定的信貸聯系;四要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中小企業上市融資;五要加強民間借貸行為的監管。
(6)打造競爭力強的創新環境。民營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之所以不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當務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改善創新環境。一要加快企業向園區集聚,實現資源整合,推動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二要以國際標準進行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激活生產力活力,釋放生產力的潛能;三要加大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
系統、科學的軟環境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改善和優化軟環境的有效手段,民營經濟運行監測體系的建立則有助于及時掌握企業運行態勢,提高經濟運行監測和分析水平,為基層指導運行和企業生產決策提供導向。對此,一要安排有關部門深入研究制定軟環境建設評價體系,形成操作性強、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科學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二要對軟環境考評結果納入地區年度績效考核范圍;三要切實發揮政府網站、各媒體、群眾的監督作用,對涉及軟環境建設問題要及早發現、及早妥善處理;四要加快民營經濟運行監測網絡平臺建設,完善中小企業網絡上報系統,及時掌握企業運行態勢,做好企業的跟蹤服務和協調指導,幫助企業解決運行中的難點問題;五要加強部門與中小企業間的緊密聯系,定期開展信息溝通、交流活動,做好調查研究和調控、調度工作。
從民營企業一些經典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其巔峰后出現發展的逆轉往往不是因為其產品、技術和市場等硬件環境出問題,而是由于企業文化建設、內部管理、分配制度與激勵機制等軟件環境出了問題。因此,民營企業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應該注重自己管理模式的創新和企業文化的建設。
(1)著力加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傳統經驗管理模式和高度集權的家長式的管理要必須進行轉型。一要引導企業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法人治理結構,從企業內部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和監督,實現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二要發揮民營企業在人才流動、人才使用方面的優勢,以多種途徑加強培養、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和知識型的管理團隊,使企業的管理盡快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軌道;三要實借助專業知識,建立健全各個職能部門,通過職能化管理,分類處理企業管理事務,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和財務風險控制的能力。
(2)著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解決民營中小企業文化建設“短腿”的問題,必須立足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需要,及早謀劃自己企業文化的構建方略。為了避免走冤枉路,可通過直接運用 CIS 導入的方式做企業文化,通過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經營目標、經營思想、營銷方式和營銷形態作出明確的總體規劃和界定,使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信條、經營宗旨、經營方針、市場定位、產業構成、組織體制、社會責任和發展規劃的具體文化建設更加有形化。
(3)著力引導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斷放大的利益驅動,讓許多企業忽略了社會責任的承擔,出現誠信、污染和破壞環境、損害職工利益等許多問題。為此,一定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引導企業不斷改善企業員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提升企業員工的待遇,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企業職工解除后顧之憂,建立起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二要加強對企業誠信的評估,引導企業誠信經營;三要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的行為,嚴防企業給環境帶來不良的危害;四要引導企業加大慈善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1).
[2]賀小剛,李新春.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10).
[3]馮俊彥.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0(19).
[4]許秀蘭.淺析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J].現代經濟信息,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