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財經大學 王 資燕
融資,一是指資金的融通,二是指銀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常常依據企業資金的來源和融資對象的不同,把企業融資方式分為財政融資、證券融資、商業融資、銀行融資、國際融資和民間融資等。無論是何種融資,都可歸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本文所論及的民間融資,就屬于中小企業外源融資中的直接融資。從資金性質上來分,它屬于借入資金部分。在融資普遍困難的背景下,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十分必要。
中小企業依賴資本而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在經濟生活中,中小企業維持和發展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意愿明顯、數目大、頻率高。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經營透明度不高,難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融資,加上銀行貸款政策的限制,中小企業融資比較困難。而很多中小企業也因此而無法及時改進技術,更換設備,無法通過優厚的薪資條件吸引更高素質的勞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說,資金問題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只有積極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才能更好地為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問題,進而合理配置資金促進技術的改進、設備的更新和吸引人才,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它們在解決就業、促進科技進步、擴大出口和增加稅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的生產經營活動激發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很多行業當中,它們也占到了主導地位。只有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才能使市場經濟煥發出更大的活力,促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基礎,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土地、勞動力、管理、科技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作用與合理配置的經濟形態,其中,資本要素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開發、挖掘和利用各種資本要素,是市場經濟煥發活力的重要條件。在中小企業普遍融資難的情況下,開放民間融資渠道有利于它們增強資金實力,進而度過金融危機的“寒冬”,實現更好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小企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它們分布在食品、文具用品、木材、家具、皮革、塑料和印刷等行業,既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也有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個體。正是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物質消費資料和精神消費資料,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由來已久的問題。民間融資作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民間資本以貨幣暫時轉讓的方式進入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領域,在中小企業實現良性發展的前提下,將提高民間資本擁有者的收益,從而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生產生活的發展。
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并非是中小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始終與國家的法律制度、監管體系和市場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前,中小企業在拓寬民間融資渠道方面,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制約:
雖然,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在20世紀90年代就普遍出現,并且以法律法規作出了一定的規定。比如在《民法通則》、《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刑法》以及相關行政規章和司法解釋中,都對民間融資作出了規定。但至今仍未形成系統的法律法規對民間融資進行統一全面的規范。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雖然對民間融資和非法融資進行了區分,但是尚未形成統一而清晰的法律界定,難以從法律上清晰區分民間融資和非法融資,無法保證民間融資的正常進行和有效打擊非法融資,也使得司法部門和相關監管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混淆民間融資與非法融資,無法采取有效保護和有效打擊。至于民間融資如何審和審批標準等問題,都沒有在法律層面上得到確認。可以說,現行法律體系缺少一整套法律法規對民間借貸進行規范。這就制約了民間融資渠道的拓寬,阻礙了民間融資的發展。
在民間融資缺乏系統全面的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對民間融資的監管缺位極為突出。首先是監管主體缺位。在新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的法律條文中,出現央行、銀監會和地方政府監管的重疊,但卻都沒有對民間融資監管的機構及其職責作出明確的規定。
其次,強制監管,相關手段落后單一。當前所采用的監管是“以行政管理為主、刑事處罰為輔”的基本模式,并在相關法律中把大量非正規金融列為“非法融資”進行嚴厲打擊。而民間融資在缺乏明確法律地位的前提下,并不屬于正規的金融活動。很顯然,當前金融監管機構并不能依靠現有監管手段對早已廣為運用的民間融資作出高效率的監管。
中小企業自身缺陷也制約了其民間融資渠道的拓寬,是其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大多數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財務管理不規范、資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技術依賴度高、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業面對市場風險和資本風險。在資本的利益驅動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本來就廣為存在的失信行為大為增加。而中小企業額信息透明度本來就比較差。多方面的自身缺陷,使得中小企業在開展民間融資和拓寬民間融資渠道上,受到更多的管制和眾多市場主體的排斥。
隨著市場經濟的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可以從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高效監管體系,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大力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根本目的在于確立民間融資的合法性,推動民間融資的合法運作。首先,必須通過立法或者修改法律,對民間融資與非法融資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區分,確定民間融資的法律性質、法律特征與行為要件、適用范圍、主體資格、交易方式、利率邊界和融資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等等,推動民間融資融入我國金融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以逐漸減少對民間融資的法律盲區,打擊非法融資,引導民間融資的資金流向和民間融資發展方向。
其次,必須通過立法促進民間融資機構合法化。應對民間融資機構概念、性質、服務對象、資金管理和監管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為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提供更為廣闊的機構空間。
民間融資的發展歷程、規模、需求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都要求構建高效的監管體系,對中小企業民間融資進行積極而利好的監控,而非一味地實行強制監管。
首先要對民間融資的監管主體作出明確規定,成立全國性的專業監管機構統一領導民間融資監管工作,明確設立各層級的民間融資機構,區分不同監管主體,比如央行、銀監會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和監管范圍,避免監管工作的重疊,提高各監管主體的監管效率。
其次,放寬管制,促進民間融資的發展,拓寬民間融資渠道。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有其固有的風險,一味地強調嚴格管制,不利于提高民間融資的積極性,不利于發揮民間資本的市場效率。應放寬管制,以嚴格的法律規范對之進行扶持和政策引導,統一行業規定,規范組織成員行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民間融資的調節作用,加快實現被動監管向資本自律轉變,以激活不同的民間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民間融資規模的大小和融資渠道的多少。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加快提高自身素質,為拓寬民間融資渠道塑造良好的內在環境,以利于吸引民間資本。
首先,規范財務。中小企業資金規模不大決定了必須通過規范財務而實現資本利潤的最大化。就拓寬民間融資渠道而言,需要通過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嚴格監控資金流向,發揮財務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約束,進而增強自身實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吸引民間資本,拓寬民間融資渠道的目的。
其次,建立信用體系。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講誠信,有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建立信用體系,不僅是生產經營者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消費者對企業提出的基本倫理要求。在資本風險增加的條件下,誠信顯得尤為重要。中小企業應盡快建立信用體系,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提高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減低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以利于民間資本了解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消除民間資本的風險顧慮,減少融資風險,從而為拓寬民間融資渠道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不僅是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金融國家化的金融體系的客觀需要。必須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調整監管體系和監管方式,積極引導、規范和管理民間融資,加快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為中小企業拓寬民間融資渠道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只有不斷拓寬民間融資渠道,才能使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劉曼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鄭蘭,楊梅.論民間借貸融資的風險控制[J].企業研究,2010(10).
[3]劉興成.法律何時為民間借貸松綁[J].法人雜志,2009(4).
[4]米愛玲.當前民間融資法律和監管制度的不足與優化[J].金融參考,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