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宏偉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是指幼兒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觀念及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活動,《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了: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手段。活動內容的及過程的創新設計,對幼兒的探究興趣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文以心理環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物質環境是實現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具體保證為基礎,著重研究如何創新設計幼兒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題目是活動內容的簡潔概括,現有的很多活動題目過于直白,只注重知識性,缺少趣味性和動感情景,如《區別雌雄蛙》,《認識花的結構》等,如果改成《蛙媽媽,蛙爸爸》,《美麗的花姑娘》讀起來就給幼兒一種形象,立體動感的情景,觀察起來也會有一種面對好朋友的感覺。所以,活動題目創新設計會為活動的進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設計過程中,活動題目的創新要遵循知識性,趣味性,直觀動感性,兒話語言的原則,在明確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趣味性和直觀動感性的創新。
活動目標是探究活動的指導綱要,如何確定活動目標尤為重要,在傳統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的基礎上,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目標一定要有創新設計,拓展性應該是目標的創新點,具體體現在知識的拓展上,如《蛙媽媽,蛙爸爸》活動中,通過觀察區分雌雄蛙,其拓展性應是肉眼觀察不到的特征是什么,這一目標的確立兼顧了全體和個體的差異,充分做到使全體幼兒的發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這一目標拓展性體現在具體的觀察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提供幾種觀察方法和具體的觀察工具,如徒手觀察,包裹觀察,直接觀察,隔離觀察等,讓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體現個性特點完成觀察探究任務。培養幼兒善于觀察的精神,樂于團隊合作的意識也是目標創新點的體現。總之,探究活動目標的確立一定要體現拓展性的創新。
目前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導入方式很多種,如經驗導入,材料導入故事導入,由游戲導入,環境導入等。這些導入方式有時過于單一,有時死板。心理環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物質環境是實現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具體保證,遵循這個理念,情境導入可以綜合以上導入方式,實現導入的創新。情境導入就是根據活動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不知不覺進入主題。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直觀、形象、引人入勝。幼兒科學活動探究過程進行前的情境導入應遵循知識性和趣味性策略。
1.由經驗導入策略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理論,聯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由經驗導入,能很好地激活幼兒的興奮點,讓幼兒自然而然地進入活動。
經驗導入策略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策略,是科學探究活動整體設計所遵循的原則,也是促進幼兒科學潛力發展的科學手段,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對幼兒的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發展水平有明確的了解,同時要重視幼兒日常經驗獲得的主觀性和模糊性特點,不可隨意猜測。
2.由趣味導入策略
讓幼兒對活動的具體物體的外形特性感興趣,是活動有效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活動有效進行的保證。所以對于每個科學探究活動教師都要認真探究挖掘活動導入的趣味性,可以通過小朋友們感興趣的故事、童話劇、游戲、謎語等具體方式導入,從而增強活動導入的趣味性。
在趣味導入策略實施中,對活動材料的科學處理是實現趣味導入的關鍵。只有材料、教師、幼兒已有經驗三者之間達成一個切合點,才會使幼兒獲得發展。
3.由情景導入策略
情景是在整個情境中導入過程中的具體環境和情節的呈現,對營造幼兒探究活動的進行具有很好的推進作用。教師要根據每次活動的內容為幼兒事先選擇或創造一個相應活動區環境,盡可能做到真實、生動,突出感知對象的特征,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感知在認知的基礎上更為深入。情景的創設既要遵循科學事實,體現清晰的知識要點,又要直觀生動起到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同時還要注意把握導入的節奏。
活動過程是完成探究內容的主要環節,是實現探究目標過程,教師的有效指導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創新點具體體現在教師的提問設計上
1.觀察性提問,首先明確觀察性提問的目的不是教師直接向幼兒傳遞知識,而是要能啟發幼兒進行有序、全面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在掌握一定的觀察技能的同時,促進幼兒自主建構知識。如完成雌雄蛙前肢結構區別的觀察任務時,教師設計問題,小朋友們,青蛙有幾條腿呀,仔細看看兩只蛙的前肢都是幾趾?幼兒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對前肢的觀察上,同時鼓勵兒童大膽用語言描述。
2.比較性提問,中班和大班的幼兒具備了比較觀察的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這樣能力,設計比較性的問題,如在幼兒完成蛙前肢幾趾的基礎上,教師繼續提問,兩只蛙的前肢長的一樣嗎?幼兒會馬上比較找出不同點,完成雌雄蛙外形特征的一項觀察活動。
3.拓展性提問,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興趣、經驗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往往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會自發生成出許多不同的主題。但幼兒的活動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左右,對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教師可運用觀察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活動,借助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師生共同生成新主題。
活動延伸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活動的有效延續,是持續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重要手段。活動延伸主要是通過教師根據幼兒的現有經驗和幼兒已探究的內容,結合當地的實施自然資源,同時發揮家長的輔助指導作用,精心設計和探究活動相關的問題,起到拓展幼兒思維,持續并增強幼兒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對幼兒科學潛力激發的效果。例如,《水中游泳的魚》探究活動的目標是通過觀察認識魚鰭的數目、功能。“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魚寶寶的肚肚里都有什么呀?等家里吃魚的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看,然后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不好?”作為探究活動的延伸,即延伸拓展幼兒的認知,同時加強了家庭親子活動,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身邊生活的好奇心,觀察也會變得主動。目前,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的延伸方面有待加強。
作為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的幼兒,他們應受到什么樣的科學啟蒙教育,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如何能得到最好的激發是所有幼教工作者探究的課題,如何使教師指導下的科學探究活動對幼兒科學素養形成效益最大化,活動各個環節的創新應是不爭的手段,希望本文的探討能給幼教工作者啟示和幫助。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錢芬.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提問的策略.學前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