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 周 榮華
促進農民集中居住區核心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關注。詹慧龍等通過實證分析,并采用通徑分析的方法,按照重要程度將影響農村各類產業產值的因素進行排序,最終得出資金和科技是對農村各類產業發展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的結論[1]。李俊嶺闡述了產業融合的涵義,從農村產業內部融合形成的生態農業、農村產業與外部產業融合形成的產業新體系(如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等)、高新技術產業向農村產業滲透融合形成的生物質農業等、新興產業的替代融合(如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四個方面說明了產業融合在農村產業中的表現,并指出了產業融合對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2]。王曉明等依據成都市郫縣安德鎮鄉鎮產業發展的實踐經歷,闡述了通過“政企合作”,鄉鎮依托特色,加強產業園區風險控制,培育鄉鎮核心主導產業等經驗[3]。
由于傳統農業產業比較效益較低,大多數青年農民進城務工,沒有從事農業生產,造成了許多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房屋入住率很低,甚至無人居住,成為了空心村。農村缺乏勞動力,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將會影響農村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鄉村旅游業是將農村特色資源和旅游觀光休閑需求融合的一種新型產業,我國農民集中居住地區,交通便利、環境舒適、農村特色資源豐富,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在農民集中居住區發展傳統文化技藝認識型、民俗節慶和特色產品體驗型的鄉村旅游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可以成為農民集中居住區發展的核心產業,原因有以下幾點:
由于傳統農業產業比較效益較低,在農村許多農民沒有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這些年一些離城不遠的鄉村,借助于交通優勢以及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開展不同模式的鄉村旅游。鄉村旅游開展給農村帶來豐富的人員、技術、信息,農民利用空閑的房屋開辦家庭旅館、剩余婦女勞動力從事一些旅游服務工作、農民自產水果、蔬菜和土特產品成為游客最喜歡品嘗的東西。這些都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鄉村旅游發展,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離土不離鄉。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帶動傳統農業的發展與升級,因為鄉村旅游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游客,從而使當地的農副產品、傳統的手工藝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都成產業化發展。像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當地的農民通過銷售獼猴桃、出售根雕、婦女從事旅游服務活動等獲得可觀的收入。依托世界遺產地青城山,周邊開發的大量的房地產,成為夏季避暑的勝地。
鄉村旅游的發展促使農村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環境容貌的治理和改善。因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是來自周邊城市的居民,雖然他們對農村的良好生態環境、清新的空氣特別向往,但同時對當地的衛生設施、排水設施、交通設施等基礎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吸引城市周邊的居民,實現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勢必會促使當地農民對農村的整體形象進行全新的改造和建設。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結合農村進步發展要求,更應該做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傳承和保護,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像鄉村中一些傳統民俗(如秧歌、舞龍、戲曲等)經過傳承與創新后,可以成為鄉村旅游中新的旅游吸引物。
農民集中居住區產業發展經過政府統一規劃和引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總體水平不高,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沒有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并具備一定競爭力的鄉村旅游產品優勢,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在農民集中居住區發展的鄉村旅游存在無特色的問題,如在一些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其鄉村旅游產品沒有挖掘自己鄉土特色,游客來了只有吃土雞、吃魚、呼吸農村新鮮空氣,產品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顯。游客沒有什么“游”的地方、“看”的內容,缺乏核心競爭力,對游客缺乏持續吸引力。
在許多鄉村旅游區由于都是屬于自發地發展,各自為政,因而缺乏總體規劃。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根據鄉村的資源特色和優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建設中一哄而上,低檔次開發,對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嚴重。不但失去自身的資源特色,而且也開發不出高品位的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產品不但生命周期短,而且也大大地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4]
農民集中居住區核心產業發展所需資金絕大多數以政府財政的投入和國有金融機構資金為主,其他渠道為輔,忽視了社會資金和集體、農戶資本的途徑。由于價值性體現和體制性障礙等因素的影響,新農村建設及其產業發展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不夠顯著[5],農村金融體系的落后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也限制了農民集中居住區產業的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區當地的農戶和村鎮領導是一些旅游項目的主要經營者和管理者,他們都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訓練,因而缺乏專業的管理和經營能力,都是屬于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模式,經營管理工作混亂,提供的服務不規范,由于這些條件的限制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在農民集中居住區發展鄉村旅游應緊密結合農民集中居住區的自然、社會、人文條件,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內涵。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靈魂,是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因素,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中的精髓部分,通過提煉優秀的民俗民風和農耕文化, 讓旅游者體驗返璞歸真和鄉土的樂趣。同時,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應使當地農民長期傳承下來的經驗、技術優勢得以保護與傳承,這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四川省綿竹縣,在農民集中居住區發展年畫手工產業,對當地農民的經驗、技能予以很好的利用,而且農民可以從該產業中得到較大的收益。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對當地的交通優勢、自身資源特色、客源市場特點、社會經濟等方面進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 并以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進行科學規劃和開發。通過科學規劃、合理產業布局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當時產業發展,具有品牌效應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核心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必須開拓資金的多渠道來源:(1)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2)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在吸引社會資本時,要為社會資本制定一些優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3)要充分利用集體資產、個人資產的投入。集體和個人資產可以采取入股的形式進入,不僅可以使農民得到股權收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還可以減輕資金投入壓力。像有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就是通過農村的土地流轉、農宅出租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的。
目前大多數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不注重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傳統的觀念認為鄉村旅游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含量,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培訓,實際上是完全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旅游行業政策、市場營銷、環境教育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培訓。通過這些方面知識的培訓才能使他們真正能夠承擔發展鄉村旅游的重任。同時,要鼓勵一些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回到鄉村中去幫助和扶持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1]詹慧龍,唐沖等.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7(5).
[2]李俊嶺.我國多功能農業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3).
[3]王曉明,張鳴鳴.城鄉統籌的關鍵是鄉鎮產業發展——以成都市郫縣安德鎮為例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