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農業觀光旅游是通過開發農作物產品、農村文化景觀以及農村自然資源等題材的一種新型觀光旅游產業,是現代化農業與旅游的交叉產業,具有新型、環保、跨產業的特點,是集觀光、休閑、旅游、度假、購物等多種形式的現代化結合產物。我國農村資源豐富,農村市場更是龐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已達到69079萬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的51.27%,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城鎮居民對農村資源的需求與日劇增,許多城鎮居民在下班閑暇之時,最希望的就是能來到農村,貼近大自然,在農村旅游的過程中,享受購物及放松的樂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給我國農業觀光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關政策來加快新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加速農村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農業觀光旅游的大發展,無疑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從2006年開始,國家先后出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1]。地方政府也迅速作出回應,以上海為例,市農委、市旅游局、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等六部門聯合推出《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打通基層反映較集中的用地、稅收、工商登記等“瓶頸”,推動上海市農業觀光旅游快速發展。《意見》規定,經批準建設的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取得經營許可后,可按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農民以個體工商戶形式從事農業觀光旅游參觀服務業務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辦理;對個人從事農產品經銷業務,取得農產品銷售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增值稅。
農村廣闊優良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環境為農業觀光旅游提供了扎實的前景基礎。我國土地遼闊,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湖泊、海洋等分布明顯,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又為農業觀光旅游的大發展提供了軟實力保證。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通過肥沃的土地種植時令蔬菜、觀光水果、茶葉、淡水魚等產品,加上地方獨有的文化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結合。
中國經過這多年的快速發展,習慣了快節奏城市生活的都市人,如果能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來到農村,享受一份難得的清靜與自然,無疑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蘇州市為例,全市目前人口已超過1000萬,在全城周圍有很多農業觀光旅游的基礎項目,其中以瀕臨太湖邊的東、西山做得最為成功。一到時令季節,楊梅、枇杷、桔子、銀魚、螃蟹就等著城里人過來品嘗。一到秋天桂花飄香季節,太湖大道上到處都是各地的游客。這些都給農業觀光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城市周邊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嚴峻的局面。根據就業乘數理論的效應分析,農業觀光旅游每創造一個就業崗位,可以帶動三個就業機會,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例如,通過農業觀光旅游構建一個項目,就需要有相關的交通、餐飲、娛樂、住宿、金融、保險等配套設施為之服務,所帶動的產業的一條龍的項目。除此以外還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
農業觀光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相互結合的產業。有利于發揮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與目前國家一再要求的轉變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不謀而合。通過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淘汰過去那種通過污染環境帶動經濟增長的產業。我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表明,GDP的較快增長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為此,農業觀光旅游的出現,可以較好地彌補我國特色產業的不足,在不破壞土地原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于農村文化的品牌保護意識。中國非物質遺產中85%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日韓等國家相繼搶注優秀的華夏文明,比如日本搶注同仁堂,韓國搶注中秋節、元宵節、七夕節。以中國“少林功夫”為內容的商標,已被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大量搶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術”、“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記》、《水滸傳》、《三國志》等中國古典名著,已被國外游戲公司搶注為游戲商標。目前香文化、文房四寶、麻將、風水文化、中藥、烹飪等都面臨被搶注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各地、各有關方面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為此,相當有必要發展農業觀光旅游。
旅游產品的開發,是關系到農業觀光旅游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當地整體經濟收益的重要渠道。當城市消費者來到農村消費觀光旅游產品時,主要涉及吃、穿、住、用、行等五大方面,應著重推銷農村本地獨有的豐富土特產品。各地還可以根據自身優勢,設計并制作具有當地文化特點的手工藝品來吸引消費者。
農業觀光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相關人才的有力推動。為此,加強對農業觀光旅游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當務之急。從業人員不但要懂得相關職業技能,還要善于經營管理,更要有一定的親和力和文化素養,給農業觀光旅游的消費者良好的印象。一方面,可以加強同當地旅游院校的合作交流,聯合定向培養,在旅游院校中開設有關農業觀光旅游的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了解相關知識,加強對學生文化氣質的培養。
農業觀光旅游由于地處城市周邊地帶,必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以供消費者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另外,在節假日、雙休日,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通旅游專線來吸引消費者,為消費者到農村進行觀光旅游提供便利的出行條件。確定建設開發成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的地方,對于相關的基礎設施如水、電、氣等要一一落實到位。
要想把農業觀光旅游做強做大,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為此,在積極申請政府加大投資的同時,應加強對農業觀光旅游投融資模式運作的探索。一方面,在提供農業產權擔保的前提下,積極向當地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尋求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吸引民間資本加強對農業觀光旅游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資金面緊張的局面依然存在,而民間資本正苦于沒有好的投資項目進行投資,農業觀光旅游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一矛盾。
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必須加強當地村級體制的管理。良好的村級管理體制是農業觀光旅游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該體制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增加決策的透明度,擴大當地農民的參與機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逐漸引導當地農民向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發展。對于通過農業觀光旅游的所得收入,也應該按照多勞多得的管理原則進行分配。
發展農業觀光旅游,一定要保護好當地的人文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觀光旅游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觀念,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協調好農業觀光旅游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提高環境質量,實現農業觀光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才可能體現出我國農業觀光旅游自然、傳統、休閑、綠色的特點,獲得農業、旅游、教育、生態、社會等綜合效益[3]。
[1] 李君茹.淺析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6(11).
[2] 李瑾.我國觀光農業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區與規劃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