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 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 鄒 勇
體育旅游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逐漸興起的一種新興的旅游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北京亞運會的舉行,使人們切身感受到了體育的影響力以及體育旅游的巨大前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各地開始因地制宜,開發了多種體育旅游產品,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長江黃河漂流、東北滑雪、湖北賽龍舟、鄭州少林武術節等。在2001年,國家旅游局還將該年定位為“中國體育健身游”年,為此推出了60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體育健身旅游活動和11大類80個專項體育健身旅游產品和線路。[1]
然而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體育旅游在眾多的旅游活動中仍然屬于一種邊緣旅游產品,并沒有出現我們預想中的熱潮,曾經十分火爆的足球市場也早已衰落,究其原因,本文以為在我國體育旅游的開發中存在著諸多矛盾,譬如人們積極參與體育旅游是為了休閑和健康的需要,這就需要政府加大體育設施的建設,讓更多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而地方政府發展體育旅游主要是要發展經濟,因此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既無法拿出大量資金進行體育設施建設,也無法讓所有的公共體育設施都免費開放;體育旅游是一種有較強專業性的特殊旅游產品,然而相當多的旅行社仍然把體育旅游當做普通旅游來組織,缺乏對體育旅游產品專業性的了解,從而無法根本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這些矛盾和摩擦如果不能解決,就勢必影響體育旅游的發展。找出主要矛盾之所在,并積極尋找對策才能真正讓我國的體育旅游發展為一種大眾旅游產品,為我國旅游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體育旅游的大眾化需求與體育旅游產品高費用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全面邁向小康社會,人們收入得到大大的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93年1572.7元增長到2007年的13786元;農村居民年純收入也已達到4140元。而一年近120天的節假日,也讓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外出旅游或就近去度假、去休閑。
但在人們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城市環境污染則日益加重,因此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于是,“花錢買健康”成了都市時尚,游泳館、網球場、羽毛球場、溜冰場、旱冰場、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臺球廳、保齡球館等等,已經成為人們經常光顧的場所;還有一些人更是走出家門,來到大自然中,漂流、徒步旅行、登山、自行車旅行已成為他們度假的常選活動,因此通過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來鍛煉身體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選擇,在國家體育總局2007年發布的統計公報中,我國常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已達總人口的28.2%,[2]并且這種體育鍛煉也更多地與旅游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體育鍛煉旅游化,旅游活動健身化的趨勢。我國民眾對體育旅游已然呈現出一種大眾化需求。
然而現階段體育旅游與其他旅游活動相比,仍然屬于一種高端消費,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許多體育項目都需要專用工具、設備才能開展,像登山、滑雪、自行車、釣魚等運動,而購買這些專用設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第二是賽事門票,無論是賽事旅游、驚險刺激的休閑娛樂旅游還是瀟灑的高爾夫運動健身游,都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購買門票,即使在我國參與較廣的羽毛球、游泳、足籃排球、乒乓球、體操、臺球、保齡球等項目由于需要專門的場地,在現階段場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地方仍然需要繳費才能使用。第三是專向服務,很多體育旅游活動在開展之前,往往需要專門的訓練,需要私人教練指導,在體育旅游之中,有時還需要雇用有經驗的向導、醫生或顧問,這些都需要開支。[3]這種體育旅游的高消費性正成為阻礙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的發展不僅能讓游客給地方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同時還能帶動當地的飯店、娛樂、購物、餐飲和運輸等行業的發展,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人們就業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因此地方政府對發展旅游往往都有巨大的熱情。
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地區都將體育旅游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推力,然而旅游業是一項投資較大的產業,尤其是開發之初需要很大的投入。特別是一些依賴山水資源的體育旅游,由于這些資源往往位于交通不便之處,因此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這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進行旅游開發需要付出更多資金。
同時在現階段,體育旅游在我國還屬于高端消費,消費的群體和消費的數量還有限,這樣就使得投資者的資金回收需要更長的時間,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也會在較長時間里無法顯露出來,因此政府在政策、資金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就非常重要。然而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時,在各方面都需要扶持,從而對旅游的支持力度也會相當有限。
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旅游業者的專業化運作能力和體育旅游產品專業性間的矛盾。
從旅游的組織者和經營者來說,積極參與體育旅游一方面是由于高利潤的吸引,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在客源組織和旅游產品宣傳方面具有專業化運作經驗。然而現實是,在我國由于旅游業和體育產業行業從屬不同,相互交融與滲透不多,如在賽事旅游方面,許多大型體育賽事主辦方并沒有將旅行社作為參與者做準備,旅行社雖然手中握有客源,但在整個大型體育賽事中的組織鏈條中的地位不確定,從而造成體育資源、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體育旅游的專業性,又需要旅游業者具有相當的專業性,而實際情況是旅游產業內部缺乏掌握體育專業技能,熟悉體育器材的專業人士,由此造成總體的體育旅游專業性服務不足,相當多的旅游業者仍然將體育旅游視為普通的旅游活動,對體育旅游活動特殊性和危險性缺乏認識,如一些旅行社在組織登山、探險和自駕游時,不了解目的地的氣候規律、自然環境等情況,以至在旅游活動開展時遇到暴雨、暴風或暴雪等情況,并造成人員的傷亡。
當然同樣的情況也存在在體育產業部門,即體育產業內部缺乏懂得對客服務、組織活動、經營管理的旅游人才。由此導致在體育旅游的開發中,體育旅游產品品種單調、層次較低、體育旅游點營銷手段太少,體育旅游信息傳輸協調等方面也欠缺很多。
體育旅游在我國相對屬于高端消費,一方面與體育產業規模較小,體育旅游收費相對較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們的消費觀念有關,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進一步促進體育旅游的產業化,也就是體育旅游的規模化和市場化。
體育旅游的規模化從旅游需求看,我們還需要加強體育旅游的宣傳和引導,讓人們轉變消費觀念,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體育旅游,增加消費總量的支出。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學習西方,如在體育訓練方面就可以走體育俱樂部的道路,尤其是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以公用體育設施為基礎建立的社區體育俱樂部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的體育思想意識,另一方面由于有大量的具有體育指導經驗和能力的學校教員、有體育醫師認定資格的居民的積極參與,可以讓社區體育俱樂部為人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僅可以通過俱樂部教給人們相關的體育技能,還能培養更多的體育旅游愛好者。
從旅游供給看,現階段主要是要豐富旅游產品,由于消費者有康體健身、休閑療養、尋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種體育旅游產品都不能滿足所有的消費者,所以必須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開發不同的體育旅游產品。體育旅游的市場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可以細分為休閑體育旅游產品、健身體育旅游產品、刺激型體育旅游產品、競技型體育旅游產品和觀戰型體育旅游產品等。[4]
體育旅游的市場化則主要表現為一切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能離開旅游市場需求去考慮體育旅游的發展問題,必須按市場規則去引導旅游活動,不能憑主觀臆愿去“制造市場”。
利益機制“共生”化主要是指在體育旅游市場環境中旅游產業鏈條上的相關利益體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尋求雙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贏,構筑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從而獲得任何單個一方無法達到的高水平和整體的最大利益。
面對巨大的體育旅游市場需求,體育部門和旅游部門尤其是旅行社應該加強聯合,相互協作,在需求與資源之間架起溝通和平衡的橋梁,共同推動體育旅游的發展。體育旅游的發展,不僅能帶動地方經濟,還能促進地方體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在這里政府需要發揮積極的作用,可以將相關產業部門聯合組建大型的旅游集團,同時發展初期可以在政策和稅收等方面加以扶持。如適當增加用于扶持體育產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性專項投入,制定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入體育產業經濟的政策;體育贊助方面,凡是企業贊助有利于擴大知名度的國際性、全國性重大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其贊助金允許列入企業成本,作為生產經營性開支;凡是建設公共體育場館用于開展訓練、比賽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營業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稅等。
從當前體育旅游市場在營銷和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看,本質上還是體育旅游人力資源問題。現階段我國非常缺乏專業體育旅游人才,一方面是數量較少,僅有的一些體育旅游人才也散布于體育行政部門、高校和一些企業事業單位,不能直接轉化為市場力量。另一方面從人才質量上來看,則缺乏兩大產業融合要求從業人員所兼備的兩大領域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要加強服務和營銷的專業化,主要是要解決相關旅游人才的培養問題。
對于體育旅游專門人才培養,一方面可以爭取與各地體育學院以及本地高校合作,共同培養既具有科學訓練能力又具備旅游服務能力的專業人才,還可以與各省市乃至國家相關運動隊進行合作,對一部分文化素質較高的運動員,在他們退役后,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旅游方面相關知識的培訓,然后讓他們加入到旅游服務隊伍中,這樣不僅可以迅速獲得相關的體育旅游專門人才,也可以為這些運動員解決退役后的生存問題。
體育旅游作為現代旅游發展中的一種特種旅游活動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在意大利,“足球工業”每年產值超過500億美元;在英國,通過發展體育旅游,每年可帶來90億英鎊的收入;在美國,本是一場普通的兩個小時的NBA全明星賽,卻演變成時間長達4天的集比賽、娛樂、旅游、購物并席卷全美的一場活動。在我國,隨著2008奧運會在北京成功的舉行以及姚明、劉翔和李娜等國際體育明星的巨大影響,一股新的體育熱潮正在興起,巨大的經濟利益必將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對體育旅游的投資和扶持力度,旅游業者也會更多的參與其中。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體育旅游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只要我們能解決其中發展的各種阻礙,相信體育旅游必將在我國的旅游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王東杰.我國體育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18).
[2]國家體育總局網.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公報[EB/OL].國家體育總局,2008-12-18.
[3]連桂紅,劉建剛.論體育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3).
[4]汪德根.體育旅游市場特征及產品開發[J].旅游學刊,20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