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劉蓓琳 蘇卉
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對各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已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自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變革,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并最終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自從我國政府提出到 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后,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率先提出了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并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和“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具體目標,北京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氣候變化是目前全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北京要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就要在不損害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把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國際化、自主創新、區域合作等發展戰略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首都政治、經濟及科技研發等優勢,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這對落實“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跡,但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資源供需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益發突出。“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薄0l展低碳經濟是解決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發展的沖突的途徑,是北京構建兩型社會的必然選擇。
傳統的發展觀堅持“增長優先”,把發展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科學發展觀強調自然環境系統、人文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三者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發展低碳經濟正是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并最終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低碳經濟是北京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北京積極承擔生態責任,努力推進城市生產、生活低碳化,打造資源消耗低、生態環境好、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在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過去的10年中,北京以6%的能耗增長支撐了12%的經濟發展速度,萬元GDP能耗效率水平始終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在過去10年,北京通過能源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城市綠化、新能源應用等政策,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在降低,人均排放增長率是全國最低的,為-0.66噸/年?!笆晃濉逼陂g北京節能減排表現突出,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目前,北京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為主。其中,煤的碳排放量最高,天然氣的碳排放量相對較低。據統計,2011年,北京市消耗了69億立方米天然氣,比2010年增長1.3%,新增天然氣居民用戶近25萬戶,北京天然氣的使用規模正逐漸擴大,但當前的能源供應結構中煤炭仍占33%,雖然遠低于全國為70%的能源結構煤炭比值,但與其他世界城市如倫敦、紐約、東京相比仍然較高。近幾年,北京注重新能源發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利用亮點工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非化石能源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11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280萬噸標準煤,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但新能源開發規模和利用總量依然偏低,依靠能源資源投入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明顯改變。
產業結構不僅可以衡量一個城市發達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著能源消費結構以及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發展低碳產業是發展城市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形成低碳產業體系。北京現在產業結構還不夠完善。2011年,北京市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23.4%,第三產業達到75.8%,產業結構相對其它城市來說比較合理,但與世界城市還存在差距,紐約、東京等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80%。并且北京目前高端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人才資源等北京的優勢資源沒有充分利用開發。
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通道綠化等重點工程,2011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6%,林木綠化率達到54%,分別比2010年提高0.6%和1%,為“十二五”期間北京城市環境改善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在森林覆蓋范圍中,山區高達50.97%,平原地區僅為14.85%,并且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碳匯功能較低,亟需加強森林經營,加強碳匯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和固碳能力,實現森林碳匯與生態效益補償的有機結合。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低碳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資金輔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近來年在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仍存在整合力度不足、統籌協調不夠等問題。低碳技術創新的研究主要由科研院所承擔,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不高,研發投入力度不夠,沒有成為真正的技術創新主體。在低碳技術引進方面,缺乏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交流與創新方面的協調互動,存在著技術重復引進、消化吸收能力差、技術改造緩慢等問題。
自中央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后,低碳理念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但是有一部分人還只把低碳理念的思想停留在口號上,傳統的消費理念還在支配著人們的生活,社會低碳理念沒有普遍形成。北京林業大學劉婉琳選取天通苑社區、安逸社區、新新家園社區、慧忠北里社區等10個社區為調查地點,對北京市民低碳環保意識及行為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對233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表明北京居民低碳理念有待加強。
隨著我國碳交易市場越來越活躍,北京建立了三個主要環境交易所,包括CDM信息服務與生態補償促進中心、節能環保技術轉讓與投融資促進中心和排污權與節能量交易中心,金融機構也積極開展相關業務,但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相關金融機構對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方式和具體操作不熟悉、缺少專業的中介機構、缺乏法律約束和政策激勵等問題,致使碳交易市場發展不盡如人意。
“十二五”時期是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大部署、全面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加快向世界城市邁進的重要時期。對北京市來說,發展低碳經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打造低碳北京,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結構和基礎設施,努力提高傳統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水平, 節約能源和資源, 同時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北京發展低碳經濟應加快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的建設。首先,應盡量將煤炭使用比例減少到25%以下,增加天然氣、水電等的使用比例;其次,發展煤炭清潔轉化技術,減少煤炭燃燒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減少熱量損失和能量轉化的中間環節,從而提高能源利用率;最后,在調整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總量指標分解,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發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十二五”期間,北京應該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深度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定實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在全市產業園區布局中,規劃建設一批低碳示范產業園區,促進低碳產業規范化、集聚化發展。推進低碳產業基礎設施及土地一級開發的支持力度。
北京要增強城市碳匯能力,首先要繼續擴大綠化面積,加強植樹造林以及綠化建設,其中,加大力度建設平原地區森林,擴大小區綠化范圍,積極推進立交橋綠化、墻體綠化、停車場綠化等,增加碳儲存量,提升首都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其次要改善全市森林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大力培育碳匯林和生物質能源林,增強森林固碳能力。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工作,預防和減少各類災害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最后,深入開展北京市碳儲量和碳匯功能相關的理論研究,盡快建立森林碳匯計量標準和監測體系,提高森林固碳監測能力,制定碳匯營林技術標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為生態效益的促進和發展機制提供支持。
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是實現北京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十二五”期間,北京應加快低碳技術的示范與產業化發展。首先,應該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創新人才集中的優勢,增加新能源開發、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方面的科技研究投入,為北京發展低碳產業提供創新技術基礎;其次,應當充分利用建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機會,推動企業科研創新活動,鼓勵并支持企業成為低碳技術研發的主體,建設低碳技術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積極研究開發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能源利用技術、減量化技術等先進的低碳技術;最后,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學習國際先進低碳技術同時促進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建立中外合作研發機構,探索多種形式的低碳技術人才國際培養與交流模式,推進和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引進低碳技術。
北京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應該充分利用媒體等宣傳手段普及低碳理念,積極倡導民眾、企業和政府的低碳生活、低碳生產和低碳管理的方式和模式。首先,鼓勵市民拒絕炫耀性消費,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節約用水、用電,選擇環保交通工具綠色出行,鼓勵低碳生活方式和行為;其次,支持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從設計、工藝、包裝及回收等各個環節實行全過程低碳生產,減少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節能減排責任;最后,政府應加強節能實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通過積極制訂相關低碳政策法規、建立有序的低碳市場規則、構建良好的低碳文化環境、采取征收碳排放稅和能源稅等金融措施等實施低碳管理。
北京要在“十二五”期間成功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和配套政策進行支持。第一,十二五期間,北京應該重視碳排放權交易和碳抵消服務。碳排放權交易和碳抵消服務包括排放權交易服務、排放權使用、碳排放項目開發和咨詢調查服務;第二,應該建立完整的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按照清單內容,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工作,建立清晰的政府各部門的節能減排定量責任制度;第三,要完善市場金融體系,拓寬低碳產業融資渠道,鼓勵銀行開展面向低碳產業企業的信用貸款,給予低碳產業企業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降低稅率、減免貸款額度內存款準備金、提供必要的利息補貼等。第四,北京要充分利用其優勢,建立碳交易平臺,提升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的定價能力。
北京過去10年來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充分發揮了首都的標桿效應和示范作用,但在許多方面也仍存在不足,應通過進一步發展城市低碳經濟,提高北京城市競爭力,實現北京可持續發展,完成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
[1]張貴祥,武于非.北京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與對策[J].生態經濟,2011(3).
[2]劉婉琳,北京市民低碳環保意識及行為調查分析[J].現代商業,2011(30).
[3]謝永琴,王芳.北京發展低碳城市的森林模式探究[J].價格月刊,2011(4).
[4]Liu beilin.Research of urban low-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