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利
(青州市益都街道冉家小學)
提高教學質量,追求良好的課堂品質,是教學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培養學生的能力最重要的途徑還是教師的授課活動。那么,怎樣上好一堂課呢?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根據教學常規的要求,學習大綱,了解各章的內容及其重難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必須把這一環節放在重要的位置,為一堂好課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堂課的教案設計,才會不失偏頗。我認為,在編寫教案時,應該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從全班學生的基礎出發,考慮到全班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宗旨;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新知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障礙,并追求解決問題難點的最有效的途徑。另外,在編寫教案時,還要注意設計好板書,明晰、條理、富有美感的板書,能調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師生在課堂上最容易利用信息交流的渠道。設計板書時應該做到:(1)合理布局、虛實相生;(2)配合講解,出現適時;(3)師生合作,共同參與;(4)技藝圓熟,富于創意。
除此之外,還有教具的準備,根據知識的直觀性原則,課前準備好課堂所用的教具,也是上好一堂課不容忽視的環節。只有在課前準備好課堂上所用的教具,才能在上課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作用,用起來得心應手,胸有成竹。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把二者與教師自己的教學思路結合起來,做到三合一。
我的課堂教學思路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激趣(巧設玄機,把學生帶到問題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端。教師應想方設法在授課開始就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也就有了學習動力,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點。
2.講授新知識
講授新知識是授課的中心,如何把新知識輸入給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
(1)充分利用教學語言藝術,把握課堂教學節奏。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提高效率,增強感染力,還要把握課堂教學節奏。教師在講課時,語言應準確、規范、語調委婉,做到抑揚頓挫,課的速度要快慢適宜,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果講得太快,學生思路跟不上,容易掉隊,講得太慢,有的學生會覺得無事可做,注意力渙散。課堂教學中快慢要交替出現“柔性”轉換,使教學組織結構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
(2)講授新課把握的兩個原則
第一,問題設計的啟發性原則。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的時期,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需要分析、綜合和概括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啟發性原則,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由未知到已知,有陌生到熟悉。
第二,課堂人力運用的多邊性原則。教學是一項很復雜的勞動,不只是教與學那么簡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要協調運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多邊性原則。
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要克服師為主體,生為客體的觀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如果把學生看作客體,那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就會被動地聽什么,學習不會有成效,也不會發展智力,只有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才能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
在處理好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對學生的作用。這存在一個課堂人力合理運用的問題。有些工作,教師完全可以不自己包辦,而放手讓學生去做。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慢慢培養。另外,學生的上進心與責任感也是每一位有經驗的教師都不忽視的驅動力,教師可以將競賽的正向作用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度,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的調控。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只有通過課堂練習,學生的知識才能真正轉化為能力。常說起精講多練,進行課堂練習,存在一個質量效率的問題。如何保證質量調高效率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設計訓練題組。通過選配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密臺階”的原則,使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達成層次目標。注意防止形式上的所謂題組訓練。
2.訓練題組應與變式訓練有機結合。注意發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通過轉換問題的表達方式,改變問題條件、結論等手段,對本課習題加以引申、改造,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改題、編題。
3.練習的形式與要求。形式不拘一格,口答、板演、書面練習、討論競賽等,充分發揮不同練習形式的作用。做到既全部訓練,又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同時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小黑板、刻印練習、投影儀等)節約教學時間,提高訓練效率。
4.練習的講評。講評要有選擇性,注意針對性。抓住重點,簡明扼要,反對面面俱到不講不放心的做法。不同類型的練習,講評要有側重。對鞏固基礎知識的練習,應側重于講評學生的思考過程,澄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對技能訓練聯系重點講解步驟、格式、解題速度是否合乎要求,解題方法是否簡捷。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對智能練習主要講評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探求最佳方法。
筆者認為,新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作業要有彈性。一般學生作業要適中,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地安排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讓他們感到有題可做,做到差生吃好,優生吃飽,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潛能。
2.分清作業層次,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生學完《小稻秧歷險記》這篇童話故事后,我設計了3個作業供學生選擇:復述課文;表演這個故事;續編一個小故事。
3.張揚作業個性,發揮學生特長。比如,教完《小稻秧脫險記》一課,結合學生的特長,請喜歡表演的學生排演課本劇;請喜歡繪畫的學生畫幾幅圖,做成連環畫;請喜歡朗誦的學生朗讀錄音;請喜歡創作的學生續編故事。這樣的作業給了學生表現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表演的逼真動人,繪畫的形象有趣,朗誦的抑揚頓挫,創作的立意深刻。
4.加強作業探究性,提高綜合能力。學完《海底世界》這篇課文后,讓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積累素材,然后制作各種小報。
5.作業開放,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搜集資料型作業。例如,在講《秋天》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學生課上交流匯報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相片展示了秋天的美麗與富饒;詩歌的朗誦讓學生對秋天給予了深深的留戀;歌曲的播放讓學生被秋天的熱情點燃。
總之,如何搞好課堂教學,上好每一堂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們要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認真組織課堂教學,上好每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