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江蘇省連云港市建寧小學)
“視唱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單純讓學生學會視唱的技能,而是要通過學習技能的過程和學會的技能去感知音樂、鑒賞音樂、理解音樂,去審美。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以健康其身心,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質。這個目的和美育乃至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視唱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學生看譜即能唱,也就是排除聽唱法和教唱法的那種對音調的直接模擬,獨立地把樂譜轉化成有聲的歌唱的能力。“視唱能力是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技能。無論是學習聲樂、器樂,還是單純的欣賞音樂,都必須具有一定的視唱基礎,否則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視唱教學貫穿中小學音樂教育始終,包括近年來新開設的高中音樂欣賞課也離不開視唱,對欣賞曲目的主題、主旋律的視唱無疑會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賞的過程。”正因為視唱如此之重要,近年來,教師們對它予以了極大的關注,也都在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應該說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嘗試和努力的成效并不顯著,步伐還很緩慢,視唱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那怎樣才能使視唱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前提是要教學得法,即有賴于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具體來說,應抓住以下四個環節:
要做到視譜即唱,首先必須識譜。識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學習音樂,它是學習音樂的必備工具。識譜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全面掌握樂理,能識別各種音樂符號、標記,并了解它們的確切含義。只有這樣,看到一份樂譜,才能根據記譜法準確辨認出樂譜中的調與拍子、音高與時值、節奏與強弱等,也才能把無聲的譜轉化為有聲的唱。當然了,識譜也是要講方法技巧的,首先應從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育的特征入手,“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識譜后聽音樂或唱奏音樂’,不是‘先發展視覺后發展聽覺’,而是‘聽覺先于視覺’”。如教歌之前先將要學的歌曲錄音放給學生聽,進行歌曲的“整體輸入”,經過幾遍這樣的聽,雖然歌曲還沒學,學生們卻能輕聲跟唱了,達到了“似曾相識”而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心理學家稱之為“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最佳狀態”。樂譜只是音樂信息輸入的載體,還不是音樂本身,機械地練習識譜、唱歌所學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很難讓人感受到音樂的美,也不會激發人們內在的情感,應讓學生通過聽、唱、奏、拍、跳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受、理解音樂的過程中自然地去熟悉樂譜。
音準是一種基本的音樂素質,我們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準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沒有這個東西作為保障,其他的什么都會遜色。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藝術就會有天賦和悟性。由于大家對音樂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樣,所以會形成大家對音高感覺和節奏韻律認知把握的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辨別音高能力和節奏能力的不足會導致演唱時候無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節奏。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試著一邊開著原唱一邊讓學生看著譜來邊聽邊模唱。這樣即可以練到音準,也可以練到節拍,而且聲音的位置跟著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覺、聲音的位置。鼓勵學生多聽多唱歌譜,逐漸積累就會形成一種音樂記憶,以后再看到譜子時,看譜速度就會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學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調。
節奏是長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的總概念。人們常常把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也就是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德國音樂家奧爾夫曾提出“節奏第一”的口號。節奏在音樂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常用的單純音符、附點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時值有準確的認識,并通過練拍或練唱,讓學生體會各種時值及長短的搭配,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效果,從而增強節奏感。我們還要讓學生養成數拍子,打拍子的習慣,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借助一下節拍器來幫助沒有數拍子習慣的學生。當然了,節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從根本上來說,我們自己有拍子準確的概念和感覺才是關鍵。有的學生在練習時并不去感覺節拍的分組、節奏的特性等,而是機械地數著拍子,我們要把這種被動變為主動,從內心去感受節奏。通過不斷的練習,長期的積累,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
強弱的訓練應先從拍號入手,先讓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拍號(四二拍是強、弱,四三拍是強、弱、弱,四四拍是強、弱、次強、弱,八六拍依次是強、弱、弱、次強、弱、弱等)不同的重音關系及其特點和強弱規律,再分析曲譜中有沒有改變節拍原來強弱規律的切分節奏、三連音節奏等,從而通過對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單獨反復練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整首樂曲的強弱感。
實踐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完全能夠很快地視唱樂曲。他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積極性便調動出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個別同學甚至能達到獨立唱譜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注意抓好視唱教學的各個環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生達到《大綱》規定的“視唱一般簡單的樂譜”,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是21世紀的農村教師,面向21世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旨意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我們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朝著大城市化的教育體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