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鵬
(吳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與我而言,教學媒體是一個逐漸熟悉的教學工具。筆者曾經在一所農村初中做了16年的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一直嘗試多種媒體的使用,在其過程中對媒體的使用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和感悟。走過這些年,我漸漸感受到,技術既不是我們教學的主宰,也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人類思維延伸的手段。
19年前,我剛走上工作崗位,當時的教學條件比較差,我們能使用的媒體就是教學掛圖和投射式投影儀,為了很好地利用好這些媒體,我花了很多心思,制作了大量的投影片,還專門找一些關于投影片制作的書籍來參考。那段時間,我的課堂上,投影儀成了支撐我教學的主要工具,漸漸地我還成為了學校業余投影片制作員,為很多老師制作教學用的投影片。我也在期盼著有公開展示自己這一“特長”的機會。1994年,我有機會參加吳江舉行首屆百名上好課教師的評比。比賽在學期快結束的時候舉行,我選擇的是《色彩的感情與印象》這一內容,這樣的內容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一些很直觀的色彩圖片資料,當時學校能提供的媒體只有一臺老式的透射式投影儀,而我深知用投影儀上這樣的色彩課是不明智的,原因是投影膠片的制作有一定難度,透過展示臺投出來的色彩會有很大的色差。左右權衡之后我決定放棄那些繁瑣的媒體,選用最簡單的掛圖來上課,我事先制作了一張牛頓色環,還繪制了一些色彩的圖案。在教學過程中,我使用的都是看上去最原始的教學媒體,彩色粉筆、手工制作的教學掛圖,還有就是及時的現場演示。但是,由于手繪的掛圖色彩準確,對學生造成了很強的視覺沖擊,講解是時候直觀、便捷,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好激發,課堂教學效果非常理想,我如愿以償地被評為吳江市首屆百名上好課教師。事后我在想,如果我不顧實際情況,一味追求在當時很現代的投影儀,這節課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理想的效果了,也就是在那時候我明白的教學技術取舍的基本原則:刪繁就簡、實用、經濟。
后來,多媒體技術漸漸成為我們教學中主要使用的手段,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航母”,具有大容量、網絡化、可交互、直觀便捷等特點,對于研究和建立意義構建的教學模式及新型評價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時間,課件滿天飛,有的老師被告之在評優課的時候,沒有多媒體一票否決,似乎多媒體成了我們教學中的必要條件。1999年筆者參加了吳江市第二屆示范課評比。我們初中部課題是初二下學期的《立體構成》。這部分內容對于剛接觸平面構成的初二同學頗有難度,特別是空間感的建立尤為困難,為此我在備課上課時著力突破這一難點。
首先,我在備課時準備了大量的范作,有面具、球體、彎曲造型、動物紙塑等,并且帶去了大量平面構成作品。引入部分我先讓同學欣賞作品比較立體構成作品與平面構成作品的區別,學生很快指出平面構成是平面的,雖然有的作品有立體感但它并不像立體構成那樣具有真實的立體感。此刻學生已對立體感有了比較直觀的感知。
其次,在介紹完立體構成的概念及其形式要素之后,我主要講述了紙立體在初中立體構成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紙材的加工方法,演示了紙的切法:全切、半切峰線、半切谷線及挖切,并說明切后紙的形態發生的變化:一分為二(全切)、彎曲成峰或成谷(半切),學生通過操作掌握了這一方法。
接下來,為了加強學生對紙立體空間感的認識,我安排了光體造型的欣賞,即將紙立體作品罩在彩色燈泡上,接通電源作品便呈現出情調各異的形象,或浪漫抒情或剛正秉直,燈光忽隱忽現,立體構成的空間美、力動美、秩序美、意境美得到充分的體現。此時的學生完全陶醉于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之中,臉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滿足感。
在作業設計中,我有意將燈光四色概括為春、夏、秋、冬四季(綠、紅、黃、藍)讓學生體驗其藝術之美,并將同學分為四組分別成立春夏秋冬四公司,要求他們設計代表本公司形象的彎曲造型作品,學生興趣大增,制作起來非常認真,我不斷鼓勵他們標新立異,設計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的作品展示將本課推向高潮,我讓“公司”推選一位“員工”介紹本公司產品并說明創作意圖,四位同學不僅按要求完成了介紹,還介紹了產品形象來源,有的說產品從自然界找到靈感,有的則從抽象的幾何形中觸發出火花。掩映的燈光,悅耳的音樂,烘托出一片和諧的課堂氣氛,對于他們的介紹,我作了高度的評價。
不知不覺中一節課結束了,雖是借班上課,但由于師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故而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教學效果。我也如愿地被評為吳江市中學美術示范課教師。
回顧這節課,從備課到上課的各個環節,我深刻地體會到這樣的道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作為教師有時也應突破常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