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 劉 華微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經濟臨近崩漬,企業管理處千混亂狀態。但是,戰后經過短時間的恢復和整頓之后,日本經濟就開始起步并直追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僅用20余年時間就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從1956年至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8.6倍,鋼產量增加到12000萬噸,增長近12倍。消費資料增長更為迅速,1955~1970年小汽車產量增加了50多倍,電視機增加了9倍,化纖增長了50多倍。整個國民經濟以平均10%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
促使日本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實現了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日本的企業管理制度與方法雖然全部引自美國,但日本人注重將這些方法與本國的國情、生產特點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與方法。他們宣稱:日本經濟的發展靠的是兩個車輪,一個是科學技術,一個是管理。日本在企業經營管理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二次大戰后日本整個工業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引進技術。日本引進技術的做法:一是情報先行;二是引進軟件為主,眾采各國之長;三是把重點放在消化和發展上;四是不斷引進,保持技術優勢;五是引進新技術與引進現代化管理方法同時并舉。引進技術可以說是日本的富國之寶,它既節省了一大筆科研投資,又贏得了時間。20多年來,日本工業從幾十個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20000多項,投資只花了這些國家研究項目投資的3%,時間也大大節省。如原日本八幡鋼鐵公司,戰后殘破不堪,決定時分別從歐美引進當最尖端技術,使該公司不但設備規模大,而且技術也是世界最先進水平的。70年代初它與富士公司合并為新日本鋼鐵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鋼鐵企業之一,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日本的注意力并不停留在引進技術本身,而是通過研究引進技術的長處和短處,加以改進和更新,提高原有技術的效率,這是日本引進技術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引進和推廣外國先進技術的過程中,日本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科研隊伍,推動了技術革新的迅速發展。日本的科研機構引進和推廣外國先進技術的能力是相當強的,不僅充分消化了引進技術,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使之“日本化”在新技術日新月異、原有技術陸續被淘汰的情況下,能夠繼續保持這項技術的先進性,從而大大增強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上世紀50年代,日本各性各業的新產品大量涌向市場,促進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的企業把發展新產品看作是企業經營的戰略性任務,在一種新產品還風于市場時,新的“戰略商品”就已經研制出來了。例如早在60年代就用彩色電視機及時替換了銷路漸趨飽和的黑白電視機。在50年代和60年代,新產品的開發主要是在大型企業里進行,而到了80年代,在中小企業中也掀起了革新技術、開發漸產品的浪潮。由于微型電子計算機、光纖通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的使用,已經促使企業由過去的“資本密集型”逐步變為“知識密集型”,所以資本小的中小企業也比較容易轉為“知識密集型”的企業,而這些應運而生的中小型“研究開發企業”通過活躍的研究開發活動,給日本經濟注進了新活力。
日本企業開發新產品有以下幾個特點,(1)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在日本,新產品如果只能在技術方面領先,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一定能銷得出去。因此,一般企業在開發新產品以前,首先要進行市場調查,以充分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和愛好,然后,再研制、開發、生產受消費著歡迎的新產品。(2)力求多樣化。如果每個企業捕捉到的消費者的信息都一樣,那么只能制造一些相類似的產品,而市場上確有許多相似的產品是問世的。因此為了使企業的產品能持續地保持優勢,企業在每一種產品的功能和款式上下功夫,使產品能有自己的特色,力求做到多樣化。例如,松下和索尼同樣是生產家電產品、但是消費者購買時卻不一定是同家產品,因此許多廠注意使自己的產品多樣化,別具一格以贏得顧客的喜歡。(3)人人參加新產品的開發。在企業里,新產品的開發并不局限于產品開發部門,其他部門的人也可參加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如有些企業,負責銷售的人也常常通過自己的工作,聽取消費者的意見與要求,然后與研究開發部門結合起來,一起搞產品開發。有的還組織一些產品開發活動小組,將不直接從事開發工作的人員集沖起來,利用工余時間,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活動,發揮每一職工的創造性,使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大大提高。
“看板管理”是運用一種精心設計的卡片——“看板”,作為生產中組織信息傳遞和實現準時取貨、準時生產的工具,以控制各個工序嚴格地按照標準作業要求進行生產,控制早產和超量制造在制品。其他環節如材料庫、工具庫、半成品庫等,也都按這種方式進行管理,使資金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通過這套管理方法,在整個企業各個生產環節上都體現出了“以銷定產”的精神。
日木企業的管理者在大抓新產品制造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對產品質量的管理。目前,日本許多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巳被看作是名牌貨、上等貨。日本貨在市場上已不是以低質廉價進行競爭,而是以優質高價進行出售。例如,據1974年3月對美國百貨商店銷售的各國名牌彩色電視機(19英寸)的價格所進行的調查,日本索尼公司產的售價最高為567美元,美國產的排在第二為480美元,日本松下公司產的排在第三為450美元,其它牌子的均在400美元以下。又如現在美國市場上的同級小型轎車,美國造的比日本造的售價低,但仍然競爭不過日本車,因為日本車每年可節省燃料費300美元,且很少發生故障,防公害設備也優于美國車。日本企業將產品質量視為關乎企業存亡的大事,特別重視質量管理。日本的質量管理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是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即不單純依靠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查,而且還要對試制生產、銷售、服務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其二是全員質量管理,即不僅依靠少數管理人員和產品檢驗員進行質量管理,而是通過各種有效措施發動全廠職工進行質量管理。
“以銷定產”是很多企業共有的特點,而在日本就更為突出。這是因為,日本企業的自有資本率平均在20%以下,遠遠低于其它國家,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利息負擔很重,所以產品一旦積壓,立即會增加產品成本,給企業造成嚴重的威脅。戰后日本機電行業的企多數采用“事業部制”的分散管理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便于產銷的結合。而品種較少的大批量生產企業如汽車工業,在管理體制上則采取產銷分離的方式,以達到“以銷促產”的目的。如豐田汽車公司在經營體制上的最太特點就是產銷一分為二,一個是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專門從事汽車的生產,一個是豐田汽車銷售公司,專門從事汽車的推銷。兩大公司在資本上和經營上是完全獨立、平等的。年度銷售計劃及生產的數量、品種、交貨時間等,均由、兩個公司共同商定。銷售公司和下屬的銷售商店簽定年度合同。,工廠、銷售公司、經銷商店之間幫必須完成各自承擔的任務。
二次大戰后,日本企業管理非常注重經營戰略的制訂,這對日本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來說,關系到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勝并獲得高額利潤,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日本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凡是戰勝競爭對手取得重大勝利的,都與采取正確的經營戰略有密切關系。如80年代,日本小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奪魁,就是最突出的例證。日本汽車廠家根據對國際市場的調查和預測,曾于70年代初不失時機地選擇了生產“輕便型”、“節能型”,“小型”的小汽車發展戰略,終于使日本小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擊敗了過去居于世界首位的美國小汽車,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小汽車王國。
日本企業充分利用各種科學理論來分析,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手段,建立強大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晝夜分析從世界各地收集到的信息。另外企業派到外面的推銷人員除了推銷產品外,還必須去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所在國政局和有關政策捕況、競爭對手的實力情況和可能出現的潛在競爭對手等等,并做成報告匯總到企此,這也是作為推銷員的成績評定的重要方面。日許多企業生產緊盯國際市場,在貿易戰中能夠取勝,是與經營戰略正確和出奇制勝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持續改善、精益求精的精神,權變的思想是整個日本社會的共同精神。也許日本沒有悠久的歷史和值得驕傲的古文明,也許日本沒有那么富饒的自然資源,但日本人正是用他們并不聰明的頭腦和說一做十的精神,在一點一滴地改善著自己 所做的工作,改善著自己的企業,改善著自己所生存的社會。
也許我們中國企業家們,應該從日本企業那里學一學好的企業精神,無論是做生產,還是做營銷,這些企業精神都普遍適用。JIT也好,看板也好,那些 只是具體的管理方法,但是這些好的管理方法一定是在好的企業精神下催生出來的。管理方法可以隨著管理技術的進步而更新,但企業精神則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堅定不移,不會隨著掌權人的變化而變化。我相信,如果中國企業能虛心學習日本和其他國家好的經驗和管理方法,就一定能夠實現趕超,實現我們幾代人的夢想。
[1]麥金農.化解美日兩國的經濟沖突[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徐子健.國際企業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3]王永寧.日本競爭性研究資金制度[J].全球科技經濟!望,2004(12).
[4]劉仲康,司巖,王以華.企業經營戰略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2).
[5]佐佐木直登.日本的管理[J].管理觀察,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