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王 小沐
我國的自然資源緊缺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緩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日益被提上重要日程。傳統的粗放型企業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企業的生存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應運而生。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立足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建立,以企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包括系統觀點和集成思想兩個方面,從這兩個方面來處理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四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的經濟功能和社會職責。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創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將企業原有的供應鏈管理思想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相結合,換言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環境和資源兩影響因素綜合考慮到企業整個供應鏈管理中,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綜合考慮企業運營中各個環節,通過與上游材料供應商、下游產品銷售商以及自身各生產管理部分的溝通協調,從產品的開發研制、原材料的選擇和供應、產品的生產、產品的宣傳銷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過程中將環境意識、資源利用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在實現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之上實現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等社會責任,優化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會引發一系列的令全世界堪憂的后果,比如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生態的惡化等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另一方面,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也是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十二五規劃強調科學發展為主體,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細胞,應秉承十二五規劃精神,處理好經濟、社會、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良好意識,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也有利于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減少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沖擊,使我國的產品走向世界,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見,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對我國企業的發展壯大意義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實現經濟復蘇,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粗放型的經濟管理模式使我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系統的惡化、自然資源的浪費。現階段我們已經轉變觀念,從粗放型生產模式向集約型發展。但是我國人口重大,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加之之前的環境破壞,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自然資源的短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外,我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企業已走出國門,與世界企業競爭,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如何搶占世界市場,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已成為了各企業的首要任務。因此,轉變經營管理模式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前提。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各企業的必然選擇。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將重點放在組織內部環境的管理,累計貢獻率在45.5%左右。居于第二位的是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環境管理方面的重視,比例在9%左右。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較忽略了原材料的采購以及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總體來說我國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起步較晚,還處于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初級階段。
首先,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不是被所有的企業所認知。由于我國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宣傳少,典型示范的少,因此大家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認識很片面僅限于概念層次,對于企業如何很好的利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還很模糊。甚至有些企業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只是大型企業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提高知名度所進行的面子工程,中小企業沒有必要采用。其次,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有成本的,有些企業根本沒有懂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專業人才,也不愿意出錢去培養人才,就算有些企業懂得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由于規避成本也不愿意采納,只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卻忽略自身的社會責任。這些問題都阻礙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發展。
在我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之所以發展滯后,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即企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2.3.1 企業內部環境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制約
第一,成本的制約。企業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會產生資產成本、人工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等一系列成本,企業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主體,對于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所進行的投入是否會產生預期的收益對每個企業來說只是未知數,很多企業并不希望承擔由于履行社會責任所產生的成本。
第二,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企業將面臨道德風險和企業安全的考驗。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涉及產品的開發研制、原材料的選擇和供應、產品的生產、產品的宣傳銷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環節,對于企業的上游原材料產地以及供應商、下游經銷商、企業產品研發等自身環境都將面臨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企業有可能面臨道德風險和企業安全的考驗。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將是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發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處于初級階段很多企業不了解,因此也比較容易排除這種管理模式。
2.3.2 企業外部環境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制約
第一,不是所有企業都樹立了實施供應鏈綠色管理模式的思想。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宣傳不到位,很多政府部門只是關注企業的供應鏈末端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出臺政策,督促其環境整治,卻不從供應鏈的源頭上制止環境問題的發生,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深入到各個企業的心中。我國的監督體制不健全,對于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不夠,加之很多的企業經營者只注重企業的經濟效益缺乏社會責任,由于實施供應鏈綠色管理的成本高于環境污染所付出的代價,因此企業拒絕采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另外我國消費者只是片面追求最終產品是否綠色安全,卻忽略了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中是否綠色安全,不能對企業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
第二,我國的物流業的發展缺乏環境保護方面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引,因此造成了我國企業在物流這一環節中產生了很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督促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即使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由于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懲罰力度不夠,也使相關法律法規形同虛設,對提高企業環保意識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政府應對企業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起到引導作用。首先,加大宣傳力度,使企業充分了解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流程和如何有效利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其次,出臺相應的政策,促使企業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履行社會職責。制定合理的違規懲罰措施,比如征收高額排污費,加大稅收等措施,企業認識到環境成本要比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本高時,自然會從根本上減少環境污染,另外對積極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企業給予政策和獎金上的鼓勵,為社會樹立典型榜樣。
首先,企業領導人應樹立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創新意識。企業領導人應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學習能力,了解時代發展趨勢,掌控時代潮流。這就需要企業的領導人不斷的學習國內外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結合本國實情不斷的踐行國內外成功的案例。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意識相結合,探索提高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道路。其次,企業應積極響應我國政策,采取符合國家政策標準的企業生產活動,提高企業的綠色環保意識,通過技術創新、觀念創新、制度創新走出一條壯大企業發展的道路。再次,企業應發揮主體地位,與供應鏈上的上游、下游進行溝通與合作,進行環保知識的宣傳與共享。最后,形成綠色環保的企業文化,加大宣傳力度,完善企業規章制度和環境檢測標準,使綠色環保的意識深入人心。
企業在確定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時一般是根據企業原有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上展開的。但是企業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設計時不應該只在企業內部進行,而應綜合考慮供應鏈上所涉及的各個環節,和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形成企業戰略聯盟。整合整個綠色供應鏈上的信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適應行業的環境要求。另外,在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時,應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不能簡單的將那些環境代價高的供應商武斷的排斥掉,應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積極地與供應商和分銷商建立新型的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關系。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中的企業戰略聯盟是行業內信息共享、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集合體,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在采取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之前,首先要對該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然后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和實力,制定適合本企業發展的科學決策。企業要明確自己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定位,分析供應鏈各環節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自己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制定科學合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
現階段,我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正處于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只有這樣企業也可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1]彭素華.基于綠色供應鏈的企業管理問題分析和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
[2]李樹丞,胡芳.基于模糊多層次綜合評價的綠色供應商選擇[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
[3]張平,吳春旭.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合作伙伴的評價與選擇[J].價值工程,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