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學 夏玉宏
臨沂自清代起就是繁華著名的商埠。解放后,臨沂作為沂蒙老區,人口、國土面積各占山東省的1/8,但經濟總量只有全省的1/12。就是這樣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市,1995年卻在全國18個連片扶貧地區中率先實現了整體脫貧。2004年又在全省18個地市中率先實現生產總值過千億、人均過萬元的兩大歷史性突破。全市就發展商貿流通業工商戶10.8萬個,從業人員26萬余人。工商注冊商貿流通企業7502個,從業人員10萬余人。限額(年營業收入批發企業2000萬元、零售企業500萬元、餐飲業200萬元)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67個,從業人員3萬余人。批零貿易及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8億元,占全市GDP的10.7%,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32.4%;200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9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5位。批發城由50個專業批發市場組成,日均流動人口達39萬,商品交易輻射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2004年成交額達380億元,同比增長16.1%,居全國同類綜合批發市場前三位。2006年,臨沂批發城改造完成投入12億元,新建市場80多萬平方米,實現交易額450億元。2008年更實現交易額510億元[1]。
臨沂市地近黃海,東連日照,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南鄰江蘇。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61公里,總面積17184平方公里。從地理區位上講,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新歐亞大陸橋東部橋頭堡附近,環渤海經濟圈內,鄰近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區位條件優越。京滬高速與亞歐大陸橋鐵路在這里交匯,日東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沿海鐵路大動脈縱貫全境,兗(州)石(臼所)鐵路、坪(上)嵐(山)鐵路和膠、新鐵路貫穿南北,形成了陸、海、空立體交通格局[2]。
臨沂市始終堅持“適度超前、分布合理、功能整合、整體優化”的原則,采取“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鼓勵社會投資、融資和引進外資,加快臨沂市商貿物流配送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達到12億元,2009年已經完成投資18億元,有望突破20億元。同時,加快商貿物流信息化建設。以“整合資源、降低成本、信息共享、提升改造”為目標,以“統一規劃、分布實施、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方針,構建臨沂市商貿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經過多年的建設,臨沂市通訊、信息網絡比較發達,基本形成了適應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要求的信息平臺,全市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分別過百萬戶,互聯網建設迅速,電子商務得到較快的推廣應用,為現代商貿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3]。
鼓勵傳統批發企業與零售企業聯合,實現商業連鎖體系與物流一體化運作;鼓勵傳統批發企業向國際先進的商務經營方式轉變,發展代理批發和專業批發,擴大分銷網絡,實行內外貿結合,積極參加國際化競爭;鼓勵傳統零售商業調整經營結構,發展新型業態,塑造能代表臨沂市形象和水平的精品商業企業。
為了保證物流市場有序快速發展,制定物流業管理法規,明確物流市場的規劃、物流市場的準入條件、經營資格和經營范圍,實現商貿物流市場的規范化發展;依法消除一切市場準入障礙,打破行業保護,突破制約現代商業物流發展的政策障礙,努力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和秩序,為物流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寬松的市場環境[4]。
扶持龍頭物流企業發展,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進入現代商品物流服務領域;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交通運輸、倉儲配送、貨運代理等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方式,重組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商貿物流企業。一是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剝離不良資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大型物流集團公司;二是鼓勵先進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成為某一業務領域的領先企業;三是吸引外資,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5]。
物流業目前被稱作“黃金產業”,前景寬廣,對一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臨沂物流業發展的經驗充分證明,物流業是一種高增加值、高附加值的產業。據測算,臨沂批發市場實現的增加值,每增加1萬元,就能帶動相關產業的增加值增加5萬元,是五倍的效應。依托批發市場還形成了新的產業集群,如依托膠合板市場,形成了3800多家膠合板生產企業;依托五金市場,形成了8000余家小五金加工廠;依托塑料制品市場,形成了2000多家塑料生產企業。同時,物流業還帶動了餐飲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郵電通訊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文化產業、旅游業、娛樂業、城市物業等新興服務業也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臨沂物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發展中地區發展物流業帶來以下啟示:
規劃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中地區在發展物流產業過程中,一定要統籌規劃,從地理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條件等方面考慮,科學規劃建設現代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更好地發揮物流區域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效率[6]。
加快物流業的發展,應加大宣傳優勢,引導現有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大而全”的觀念,樹立現代物流經營理念,明確物流業的重要地位,走出把運輸、送貨認同為物流的誤區,增強現代物流產業意識。充分認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流通日益社會化、專業化,物流已不再是生產、流通的派生部門和輔助手段,而是相對獨立分離出來的新興產業部門。
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物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依法消除市場準入障礙,打破行業保護,突破制約現代商業物流發展的政策障礙,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和秩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重點地培育發展扶持龍頭物流企業,引入多元化的物流投入機制,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進入現代物流服務領域,重點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商貿物流龍頭企業。
利用臨沂大學的教育資源加強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探索多種手段,聘請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綜合案例教學,通過市場調查、方案制作、工場實習、企業實地考察參觀等各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擬實驗室,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滿足本地市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的復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世界網絡化,使信息化進程日新月異。發展現代物流業離不開信息化,一定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跟上現代物流業發展步伐。
[1]趙嫻.我國物流業現行政策的分析與評價[J].中國流通經濟學,2006(6).
[2]程磊.臨沂市物流人才培養之我見[J].新西部,2007(24).
[3]楊宜苗.試論物流產業的貢獻[J].財貿經濟,2006(7).
[4]王欣蘭.高等院校物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4).
[5]唐艷.關于我國高職物流人才培養途徑的探討[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7(6)4.
[6]曹毅,賀衛紅.物流實驗室建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8).
[7]董理,邵清東.建立物流實驗室 加快物流人才培養[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