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旅游與經濟管理系 王成
麗江自南宋時期初具規模到現今已經有九百年的歷史,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其中有納西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其中納西族占古城區總人口的57.7%。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個城鎮也有自己的歷史。那么作為納西族聚集地的麗江古城是地處滇、川、藏三省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并逐漸發展成為滇西北的商貿中心。
麗江是一個特色鮮明的文化歷史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等多項殊榮。麗江獨特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促使成千上萬的游客來到這里,也使它成為近年來國內旅游的熱點城市。
如果一個地方有山無水,那么這個地方人們不大會喜歡。如果一個地方山水交融,環境優美,人們看上一眼就會愛上這里。麗江就是一個山水交融,古樸典雅的旅游勝地。麗江境內的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給人以山的厚重之感,瀘沽湖和金沙江給人以水的靈動之感,麗江古城美輪美奐的建筑給人以歷史的滄桑之感。
玉龍雪山,是納西人保護神“三朵”的化身,是各民族心目中的一座圣山。整座山內樹木郁郁蔥蔥,含有保存完整的古老森林群落。完好的原始森林的保存,使這里的野生動物能夠在這里賴以生存。許多的瀕危物種在這里發現,因此被稱為“動植物寶庫”。原始森林擁有巨大的旅游價值和科研價值。另外玉龍山上還有距離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冰川,被稱為“冰川博物館”。這些獨特的旅游資源成為麗江吸引游客的磁鐵石。
老君山處在“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域。在這塊土地上有令人稱奇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與保存完好、種類豐富的動植物群落。他不僅吸引著眾多游客到這里來觀光旅游,更吸引著動植物愛好者前來學習。
麗江古城以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保存完好的古城遺址、獨特的民族風情贏得人們的向往。瀘沽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它四周崇山峻嶺,森林資源豐富,空氣清新,景色迷人。湖中各島形態各異,林木蔥郁,碧綠如畫。身臨其境,水天一色,清澈如鏡,還不時傳來優雅的民歌。境內的金沙江沿岸景色獨特,代表性的有長江第一灣,寶山石頭城和虎跳峽。
這些天然形成的景觀構成麗江獨特自然的旅游風光,人們身臨其境會感受自然的無限活力與大自然的恬靜,是麗江旅游資源的自然特色。
“一種民族文化的產生必然有其地域因素和民族因素,而每一種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一定與其成長的自然環境有著相依相伴、共生共榮的密切關系。自然景觀承載著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滲透于自然之中并經自然而得到體現,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不同的自然環境會孕育滋養出不同的民族文化”。麗江古城文化是由納西族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商貿文化、建筑文化幾部分構成。這些文化相互影響,共生共榮。它們有并列關系,還有從屬關系和交叉關系。納西族的發展與麗江古城的歷史是共生共榮,相依相伴的。假如我們把具有納西族民居風格的建筑比作古城的骨骼,那么古城的歷史文化就是麗江的血肉,他們完美的結合才構成深刻文化內涵,又有精美建筑形式的美侖美奐的麗江古城。
被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地后的麗江,旅游業蓬勃興起,迅猛發展,麗江在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經很明顯。隨著現在旅游業得飛速發展,旅游經濟總量迅速提高。可是旅游業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后果均有利弊并存。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麗江城與納西文化一起遭到前所未有的與外來強勢文化的交鋒和撞擊,許多生意人來到麗江經商,住進古城,麗江的文化古城地位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
麗江有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蘊,清朝改土歸流以前,納西族和其他民族在麗江這塊土地上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和傳統。但是清朝改土歸流以后麗江的文化變成了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結合體。直到近代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加快了漢族文化對納西文化同化的影響。
到現在,麗江的商業發展沖淡了文化的內涵。有一項調查顯示旅游的目的是體驗古城的民居生活,但是現在古城里的老人搬到城外居住,納西老人的數目逐漸減少,傳統的手工藝品、刺繡慢慢的消失,麗江古城這樣下去就會成為歷史的古跡,而失去麗江文化的傳承,這樣來麗江旅游的價值就大大降低。這就是為什么外國游客不再選擇麗江作為觀光的城市而是選擇到香格里拉、稻城、鄉城等地旅游。因為在這些地方還有古樸的文化氛圍,游客們能體驗這些古城中居民平靜的生活方式,而麗江正隨著商業發展步入現代氣息當中。
大量的納西人從麗江古城搬出后,麗江古城不再有具有納西文化底蘊的納西人,失去了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傳承的納西人。商人來到這里做生意,麗江這個地方對于商人來說只不過是為自己換取鈔票的好去處。他們在這里經商不僅給古城造成環境污染,而且還使古城失去了文化傳承的納西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們。麗江令人留戀的民族文化特色,寧靜祥和的居民生活很快消失。這些都是旅游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的。
另外,麗江其他地方由于游客過多導致環境污染嚴重,人們亂扔垃圾使得塑料袋漫天飛,使得這里的美麗失去古樸,寧靜的自然風光。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正遭受著破壞。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建筑的維護和政府的要求也有著一些不可避免的沖突。
麗江古城以自然生態和民族風情構建的旅游資源是吸引世人來這里觀光旅游的重要原因。如果麗江的自然生態和民族風情消失了,那么麗江就成為故宮,只能被我們看到,卻無法感受到納西人原汁原味的恬靜生活。隨著麗江旅游資源的開發,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如何保護好麗江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建筑資源而又使不傷害當地居民的正當利益,實現麗江這些旅游資源的轉型發展成為我們解決的問題。以下是新時期轉型發展的一些建議。
第一,使麗江的納西人認識到麗江文化保護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麗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制定并頒發了《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文中倡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將居民作為關懷對象,并把居民參與當做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現在人們出門旅游已經不只是游山玩水,更多的是了解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參與當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活動。只有當地居民主動的保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讓他們獲得保護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利益。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保持經久不衰。如果挫傷當地百姓的積極性,忽視他們的要求,那么就會導致整個發展的不可持續。所以,麗江的保護與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麗江人民積極參與和支持的。
第二,建立民族特色產業鏈,生產民族特色商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當地建筑維修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大量外地游客來到麗江旅游,必然會購買許多當地特有的產品和少數民族的特有的裝飾品,通過組織當地居民形成生產民族服裝加工產業鏈和裝飾品產業鏈,不僅可以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提高居民收入,加強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還可以讓他們意識到當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給他們的各方面帶來的好處,加強保護環境,保護麗江資源的意識。讓當地居民感覺到居住在麗江是件幸福的事情。
第三,加強麗江居民保護森林資源和動植物資源的意識,組織專門人員保護野生動物。使這些瀕危物種能夠在地球上不太多的適合他們生活的地方生存下去。在當今動植物的物種加速消亡的時候,保護珍稀動植物是非常必要的,在如何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資源和保護好動植物資源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既能給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又能使動植物資源不受到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和諧共存。
第四,加強對游客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保持麗江的山青水秀,不受污染的自然環境,才能持久的吸引游客到這里度假、旅游、觀光。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麗江旅游環境的保護不只是當地人的事情,是每一個生活在地球的人都應當做的事情。誠然,只有解決當地人的生活問題,人們才會關心環境。可是要想實現麗江旅游的新時期轉型就必須處理人們旅游中帶來的污染問題,實現麗江旅游的轉型發展。
第五,要著手旅游業的股份制,使當地居民入股,共同分享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積極參與麗江的經營與保護。從而使旅游業只給部分人帶來經濟利益變成給當地居民所有人帶來經濟利益。使部分人關心麗江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出現的問題變成當地人都主動關心麗江的旅游發展和積極解決出現的問題。“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樣就會促進麗江的轉型發展和當地人的共同富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官民糾紛和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第六,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科學技術,提高麗江的知名度,調用各方的力量加強對麗江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征求各種方案促進麗江旅游資源能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又不丟掉傳統的文化旅游資源。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閉門發展沒有出路,只有借鑒別人的長處,在大的范圍內來尋求麗江新時期的轉型發展。才可能順利實現麗江的轉型發展。
麗江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的納西族文化是麗江旅游資源的兩大特色,加上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的重鎮,從而使得麗江成為游客津津樂道的旅游勝地。隨著當今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麗江的旅游資源遭到極大的破壞,尤其是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在新時期轉型其間,我們只有把握好各方面的關系,采納上面的一些建議才能夠促進麗江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夠使這些資源代代存在這個世間,讓子子孫孫都能都看到,體會到這些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
[1]陳保亞.論茶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戰線,2004(4).
[2]谷中原,魯惠.西南地區茶馬古道論略[J].茶葉通訊,2007(2).
[3]段增慶.把麗江建成滇西北商貿中心和國際旅游城市的構想[J].創造,1998(1).
[4]魏鴻.麗江古城:茶馬古道一重鎮[J].駕駛園,2007(7).
[5]于洪.麗江古城的形成發展與納西文化的變遷[D].中國學術期刊網,2007.
[6]楊寧寧.論旅游與納西文化的傳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4).
[7]周智生.商人與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8]田里,楊慧等.論民俗旅游資源及其開發[A].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9]彭兆榮,楊慧等.“參與觀察”旅游與地方知識系數[A].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