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袁 海霞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支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諸方面都給予了明確和詳細的論述。
自古以來,中原經濟區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做出了突出卓越貢獻,一大批文化資源豐富、規劃發展合理的旅游項目不斷涌現,展示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和內涵。《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要挖掘整合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中原歷史文化旅游區、黃河文化旅游帶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等一批重點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意見》對中原經濟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了翔實可行的宏偉藍圖,并對與此相關的文化建設、生態建設、交通建設、對外開放等內容也做出了重要闡釋,這為中原經濟區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面對著充滿戰略機遇與發展空間的中原旅游業,旅游實施部門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心,積極謀劃,從理念、創意、宣傳、服務設施等方面完善自我,尋求突破,全面推進中原旅游產業及早升級轉型,力爭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承擔更大的責任,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旅游”是一種實踐理念,更是一種創新舉措,既要將中原經濟區的旅游產業發展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之中,占領全局高度;又要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加強區域合作,形成產業優勢,樹立旅游品牌,強化服務質量觀念,同時借助交通等輔助設施改善,努力形成旅游發展的大格局。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領悟和灌輸旅游一體化的理念,把社會、經濟發展諸要素統一納入旅游規劃中,堅決拋棄單純地開發固有資源,堅持做到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人文景觀的修復結合進行,突破“屬地”局限,重點突出“大中原、大文化、大黃河、大旅游”概念,施行多方合作,共同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共同構建大旅游發展格局。
在區域聯合發展旅游方面,以建立“中原經濟區城市旅游聯盟”為代表的旅游聯動發展項目也以進入實操階段。2011年10月19日,由中國13省30余市共同組建的“中原經濟區城市旅游聯盟”正式宣告成立,擬共同抱團發展旅游業,推動區域旅游大融合。此旅游聯盟的成立旨在促進區域內旅游更深層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中原經濟區的旅游影響力,著力把旅游業打造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產業、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產業,形成大旅游、大市場、大合作的發展格局,真正使中原經濟區成為世界知名的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全國旅游經濟特別是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帶。[1]
創新思維是指對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創造出新事物的思維方法,是一切具有嶄新內容的思維形式的總和。一切需要創新的活動都離不開思考,離不開創新思維,可以說,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開始,是思維的高級形態。與常規思維相比,創新思維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2]
旅游產業的發展尤其需要創新思維,需要創新思維推動產業發展,以發展帶動相關項目的合理規劃和強力實施,這是辯證地發展關系,更是旅游發展的真正科學內涵。要敞開思路,按照規劃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路徑、發展重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創意,既體現目標的完整統一性,又不失卻可持續發展原則,逐項實施規劃編制,監督行動落實,同時抓好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和旅游富民工程,用規劃落實和項目建設推動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以河南省開封市為例。開封市市長吉炳偉在談到開封未來的發展藍圖時說:“開封的過去就是‘東京夢華’,現在則是‘風生水起’,未來肯定是‘再創輝煌’,開封的發展,要立足于‘開’,一是要‘開放’,要主動融入鄭汴一體化和中原經濟區建設;二是要‘開通’,要引進戰略合作者,把經濟搞活;三是要‘開明’,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四是要‘開拓’,要有務實進取的精神。”這里講到的“開”實際就是開拓創新,工作中充分體現創新思維意識,創新發展理念,可以說這是創新思維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一個較為典型的事例。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是要與文化旅游有效鏈接,促進旅游與經濟發展同步。目前,開封40個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已經全部開工,總投資100億元。生態水系、書店街、城摞城博物館、繁塔禹王臺景區、延慶觀景區等也正在整合資源、加快推進。下一步,還將謀劃汴繡、官瓷、朱仙鎮木版年畫等經營類文化項目以及電影《清明上河圖》、電視劇《清明上河圖》、電視劇《趙匡胤》、《宋代研究叢書》等文藝創作類項目……新思路、新創意帶來新發展,開封正立足中原經濟區建設,打造一個“古今文明交相輝映、新老城區各展風采、宋都古城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新開封。[3]
《意見》中對旅游宣傳方面可以凝結為重要一點:就是提升文化影響力。挖掘文化內涵是發展旅游產業的精髓,是支持和維護旅游業發展的智力之源。《意見》指出:挖掘中華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軒轅故里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
挖掘文化內涵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文化,開發旅游是保護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弘揚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主要渠道,因此,做好旅游的宣傳工作要堅持從文化始,而終于文化的原則,要把傳承文化、弘揚文明作為旅游宣傳的中心思想貫穿于旅游業營銷諸環節。主要方法和途徑可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搭建政府推介平臺、信息共享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報紙特別是新興媒介形式如微博等,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加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大影視、娛樂等文化項目的投入,尋找文化的共同點和興奮點,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借助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新聞出版、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創作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以文化產業繁榮促進旅游產業的大發展;三是積極推進區域文化聯誼,擺脫單一推介、個體宣傳的舊有模式,完善區域旅游合作一體化,以宣傳推動旅游的深層次合作,形成多方聯動、區域聯動、互惠合作的旅游營銷新模式,不斷推進旅游產品出精品、上層次、成規模。[4]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里指的“服務”既是指軟服務(旅游服務質量),又指硬環境服務(旅游服務設施和環境)。保障旅游產業升級,既需要高水平的旅游服務質量作支撐,又需要一流的旅游服務設施和環境做后盾,二者完美結合是未來旅游大發展的主流去向。
軟服務方面:優質的軟服務首先需要政府兼備行政高效、廉潔務實、服務意識強、服務質量高等特點,在行政決斷和管理方面要充分體現快捷性、便利性和統一性,簡化程序,施行一站式服務。其次要具備透明的產業政策和高度的人才集聚環境。要在產業政策和人才引進方面給予充分支持,體現旅游法規的健全性、連續性和透明性。再次是要建立多元發展并利于整合的旅游共享信息系統,實現旅游產業信息管理、旅游信息展示、旅游內部信息管理系統的電子化,通過科學整合的信息系統促進旅游管理與查詢服務的及時高效。最后是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旅游景區與周邊環境是和諧統一體,要把一個地區的歷史積淀、文化傳統等無形氛圍,通過建筑形態、生態環境、自然人形象等充分表達出來。
硬服務方面:首先,需要例如商務樓宇和市政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環境為旅游企業或旅游單位構建生存空間,需要完善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信息網絡、物流渠道為旅游產業發展搭建發展平臺;其次,需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配套環境,建立專業化程度高、分工協作的完整產業鏈條,為旅游企業挖掘潛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提供強有力支持;最后,需要優越的生活服務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一則容易吸引人才和企業加盟,凝聚人氣,又可為從業人員和旅游者提供可需要的良好的生活和旅游環境。
中原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是對待機遇的策略和手段,是應對經濟變換、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及早升級轉型,就會更快地得到發展,實現跨越式前進。當前,中原經濟區崛起面臨六大優勢:一是戰略優勢,中原經濟區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旅游業也納入了河南的十二五規劃;二是區域優勢,居中部之中,河南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將會成為中國旅游景區快速增長的板塊;三是文化優勢,河南文化資源厚重,要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硬實力;四是合作優勢;五是產業優勢;六是交通優勢。優勢就是機遇,就是發展平臺,就是前進方向。可以說,《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為中原旅游騰飛帶來了新的機遇,旅游政府主管或具體實施部門一定要搶抓機遇,全面推進中原旅游產業及早升級轉型,加快旅游業發展步伐,提高旅游業發展質量,主動融入、勇于擔當,服務和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為中原旅游的大發展貢獻力量。
[1]李貴剛.中國13省成立中原經濟區城市旅游聯盟,中國新聞網,2011-10-19.
[2]閆麗娜.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
[3]趙三軍.吉炳偉描繪開封發展藍圖 稱關鍵在“做”,大河網,2011-10-29.
[4]郭麗等.珠三角鄉村旅游升級發展問題探討[J].廣州番禹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