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經濟學院 段亞敏
從大處著眼,服務貿易依存度指的是一國的對外服務貿易額對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比重,是衡量一國第三產業是否發達的重要依據,同時也體現其整體服務業水平在國際環境當中所處的地位。主要的計算公式是:服務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額/GDP×100%。服務貿易包涵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個方面,具體到服務貿易依存度則可以分為服務貿易進口依存度(服務貿易進口依存度:服務進口額占一國GDP的比重)及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服務出口額占一國GDP的比重)。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服務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從1982~2008的26年間,我國的服務貿易就從原先的45.4億美元躍升到3044.5億美元,總共的服務貿易總額占到世界總服務貿易總額的4.19%,發展速度和發展潛力不可小覷。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攀升。1997~2008年,服務貿易依存度從5.48%升到7.03%;服務貿易出口貿易依存度從2.57%升到3.38%;服務貿易進口依存度從2.91%升到3.65%。
服務行業屬于第三產業,它成本低,資源浪費少,能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完善服務行業的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能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較好的生活質量。國內的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城市化等都在積極前進,擴大內需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積極推行消費策略,發揮服務行業在社會經濟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服務貿易的興起與發展是中國穩步實現開放型經濟的重要途徑,它能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建立貿易關系,加強國家之間的溝通,并隨之做好準備,迎接世界挑戰。從服務貿易發展的實際來看,它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要素了。
改革開放已進行了30多年,其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我國的世界地位、經濟水平、綜合國力等等,都有了顯著提高。根據2010年的最新統計,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5.88萬億美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的進出口總額也居于世界第二位;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3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6.4%,直接高出世界服務進出口平均增幅18個百分點,實際數據表明,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服務貿易國家。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水平在改革開放之后都有了很大提高,這就為發展服務貿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服務業已經處于發展階段,而服務業將逐漸成為拉動國家內需、提供國民就業的主要行業,也將成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主導行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我們的將來要依靠服務貿易的發展。
根據產業劃分的方法,我們將社會生產劃分為三類,以農產品初級生產為主的,為第一產業;在初級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屬于第二產業,除此之外的,都統稱為第三產業。服務業正是最典型的服務業,當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最大比重時,我們的社會就成為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保持著國家經濟結構的和諧有效,是國家經濟是否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而服務貿易的發展和服務業則有著重要的聯系,服務業是發展服務貿易的基礎,反之,服務貿易也能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根據我國2007年的服務業統計,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4%,雖然不高,但是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看卻有逐步上升的趨勢。通過比較1978~2007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和GDP的趨勢,能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服務業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正在不斷的上升。因此,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的增長是有正比關系的,其次,服務業的全新發展肯定對服務貿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服務貿易的發展又會反作用于服務業發展,這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是一種良性循環的促進作用,服務貿易對經濟的增強有積極意義。
在不斷的實踐證明中發現,服務要素的積累和服務技術的進步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條件。服務貿易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第一,服務貿易具有規模經濟效益。新興服務貿易不同于傳統的服務貿易,首先是它的成本低于傳統服務貿易,一些高端服務貿易的成本趨于0,其經濟效益顯著。國家應全面推動新興服務貿易的健康發展,這樣不僅能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大大將少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第二,技術效益明顯。服務貿易的能帶動技術的創新,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新興服務貿易更多的是高端服務,其服務技術能力強,創新性強,進口知識密集型的產品,能提高整個進口企業的綜合效益和技術生產能力,從而提升競爭力;另外,國內企業也要對自身的產品開展創新性研究,不斷吸取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產生技術外溢效應。
新興服務行業的興起,改變了我國的經濟機構,使結構更加優化,同時還實現了資源共享,降低了資源的消耗和成本,出口單位的貿易規模也逐漸增大,并且對一些稀缺資源提供服務,新興的服務貿易得到全面發展,一些珍貴的資源也在向國內流入,貿易部門的經濟效益有了顯著提高。服務貿易是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組成的,我國的服務貿易基本處在逆差狀態,而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比貿易總額的貢獻還高出一倍,這說明了占服務貿易總額50%以上的進口部分對中國GDP增長沒有拉動作用,甚至為負,這也解釋了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原理。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服務貿易進口是為了保證將來出口貿易更加順暢,出于有利于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或提升出口再生產能力的目的,大量吸引高科技、新技術、高級人才以及管理技術等,幫助進口貿易額擴大,這種服務進口模式是值得鼓勵和推崇的。
積極發展服務貿易,不僅能帶動國家經濟發展,還能促進世界經濟進步,我們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去積極面對全球服務貿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1)建設一個自由平等的貿易體系。時代的發展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現代社會,在這個新時期環境下,充滿了知識與經濟的競爭,而一個公正、自由、全球性的貿易體系也就這樣建立了,它維護了所有成員國的根本利益,促進了世界的共同繁榮發展。即使有時會出現經濟效益不良的局面,但我們始終要保持一個原則,就是保證服務貿易能持續發展,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進步。但是,服務貿易壁壘的風險依然存在,所以一些國家在開放服務貿易的道路上設置了過高的門檻,有的也開始減少或限制服務外包,可所有的事實都向我們證明,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必須保持自由開放的態度永不改變。
(2)秉承互利共贏理念,努力實現共同發展。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讓世界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各國要和諧共處,這是符合各國利益要求的。我們在國際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平等互利共贏的理念,以便我們在貿易的過程中增加信任度,減少分歧和隔閡。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初期,最常談及的就是服務貿易的問題,而承諾最多的也是服務貿易減讓表。從2001年入世到現在,10年的時間,中國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在多個經濟部門實現貿易開放,而對于服務貿易的開放更是超過了入世時所許下的承諾,一些地區的貿易水平甚至超越了發達國家的總體水平。在這10年間,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謀求發展,積極完整地履行著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有的責任、承諾,在為世界創造巨大商機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服務貿易的發展。
(3)堅持協調合作原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協調、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則。服務貿易固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國家必須進一步擴大宏觀調控力度,推動與新型服務行業的合作,拓展服務貿易發展空間。未來的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的積極、公平、穩定發展,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進步營造更好的環境。
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較廣,牽涉的經濟部門較多,尤其要注意服務貿易主體之間的合作網絡建設。不管是政府主管機構和政府相關服務產業發展機構,還是半官方機構和民間社會機構,其職能、權限、責任都必須在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范圍內,這樣才能保證服務貿易主體的行為有效,為拓展服務貿易的范圍、提高貿易水平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
在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中,應積極發展一些附加值高的產業,加大我國服務業的國際化已經國際競爭力。總之,我國還是要重視新興服務業的發展,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學技術去帶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改造傳統的生產服務,整合運輸、倉儲、交通、郵政服務業等,為服務行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再者就是要重點實現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高金融、電信、保險以及科技服務、廣告設計、管理咨詢等服務等服務行業中的比重,向知識服務產業社會靠近。
人力資源成本是服務貿易發展中的關鍵要素,這是為提高國家服務貿易的世界競爭力創造環境和基礎。關于對新興服務貿易的進口,應該采取適當進口的原則,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和管理敬仰,讓國內的服務企業能得到快速的發展,并不斷創新,穩步提升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其次是通過適當的政策來調節進口帶來的負擔,采用一些直接投資的方式,直接投資形式可以促進技術的轉讓,不會出現進口依賴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提高服務的技術層次,實現服務貿易的快速穩定發展。
總的來說,服務貿易本身就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認真完成這項任務,對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落實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同時也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服務貿易方式。對一個國家來說,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就等于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更要通過加快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步伐,積極發揮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程南洋,余金花.中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結構變動的相關性檢驗:1997~2005[J].亞太經濟,2007(1).
[2]余道先,劉海云.我國服務貿易結構與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10).
[3]尹忠明,姚星.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動態效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5).
[4]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