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凌潔
(秦皇島市第九中學)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如何使初中語文教學真真正正地落到實處,有效達成,對此進行了探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甚至令人心生厭惡。我們的語文課怎么了?語文教學的出路何在?
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形式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學現狀催人深思、令人堪憂。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有信心才會成功,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那肯定會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心態。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結果沒有把握,是當年許多中學生的普遍心態,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所必須要注意的。無論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還是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或者是從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感上看,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對自我有正確的認識,都是題中之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對學生心理效能的提升。所謂心理的自我效能,就是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學生心理效能越高,對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就評價越高,所采取的行動和取得的學習效果就越好;反之,自我效能低,學習的信心就低,對任務完成的效果就越不確定。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要提高學生自我效能,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教學質量的提升。具體來說,教師在日常教育中的教學目標設定應該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作文寫作教學中,就是可以把立意、構思、表達等這些技巧分開教學,避免綜合性學習給學習帶來的壓力,讓學生一步步地完成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增強。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以上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斷地輸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間不停地進行反饋。教師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學生從反饋信息中了解自己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情況,發現知識的遺漏并復習、改正。
我們要細心回授學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反饋信息,處理要適度、合理、及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如果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實施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就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地抓住有利時機回授來自教師、包括自己的同學指導學習的反饋信息,或者克服思維定式,或者增強自信心,那么對學生自己積累學習經驗更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實現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就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需求,進行教學策略的制定,避免一刀切或者籠統化的教學設計,而是有針對性地對教學的各方面,對學生學習的各個部分有組織地計劃和設計,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