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燕云
(江蘇省連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學)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們文化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縱觀當前的音樂教學,音樂欣賞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的審美教學全過程中。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必須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農村小學的欣賞教學,通常是“先完整聽,后分段聽,再完整聽”的教學程序,這往往使學生處于被聽的地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音樂欣賞感到厭倦,想盡快結束和退出這種活動,因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優化音樂欣賞教學呢?
普通心理學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個特定對象時,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對特定對象的把握(理解、記憶)就越全面,越精確,越豐富,越深刻。對于普通學校絕大多缺乏音樂經驗的兒童來說,音樂欣賞過程中可見的(教師可以觀察到的)、可控的(教師可以引導、控制的)外顯操作活動應該是兒童傾聽欣賞的主要活動方式。教師應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幫助兒童來充分利用他們的各種可利用的感知通道來對音樂作“全方位”“多層面”的探究,而不是限制于傾聽欣賞。根據音樂教育的原則,結合少兒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們可以選擇動作這種方式,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欣賞課的教學中來,這是音樂與孩子們心靈間溝通的一道彩虹。
動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簡單的,有復雜的,可根據年齡、音樂內容諸因素分為低級、中級、高級等階段進行。
律動,是指學生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優美的節奏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走、跑、跳基本動作、模仿動作、舞蹈步伐和變換隊形的訓練。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有律動的天賦。這些平凡得令人視而不見的律動如果在欣賞課上稍加指導,孩子們就愉快地參與了,而且是全員參與。例如,欣賞低年級歌曲《運動員進行曲》,樂曲的欣賞重點是要學生感受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為了讓學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更好地感知音樂的表現力,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律動來表現音樂。學生排成4縱隊或4橫隊,邊聽音樂邊動作,模仿運動員進場時的步伐,還可根據音樂設計運動員進場路過主席臺時的動作,孩子們表現得又激動又興奮,好像自己真是運動員了。音樂的感染力通過律動更加有效地表現出來了。這就應驗了奧爾夫的一條很重要的音樂理論,就是通過看似簡單的節奏,而讓孩子們學到美妙的音樂,塑造美好的心靈。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們文化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縱觀當前的音樂教學,音樂欣賞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的審美教學全過程中。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必須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大序》)。歌、舞在表現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根據音樂的主題,讓學生邊歌邊舞,則對音樂的理解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例如,欣賞歌曲《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詞學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濃郁的藏族風味,節奏明快,旋律活潑,人聽后會情不自禁地動起來。若編排一個簡單的舞蹈,用具有西藏特點的舞蹈動作如拍手、搖頭、扭腰等表現音樂主題,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學生參與了欣賞課教學,他們理解了音樂的意義,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這也就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即他們從音樂中獲得了自我滿足,自我發展。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材中有時會接觸到情節性音樂,音樂中出現一些不同角色,那么怎樣利用這些角色來豐富音樂欣賞課呢?那就要將這些角色表演出來。可引導學生預制道具、頭飾等物件,讓學生輪流扮演角色。如欣賞樂曲《比得與狼》,樂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爺爺”“小鳥”“小鴨子”“獵人”“比得”“獵人”。首先將學生分成七部分,各自戴好不同的頭飾,他們在表演角色時可隨音樂做簡單的節奏動作,通過角色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制作道具的動手能力,還把無形的音樂具體形象化了,學生也就能更直觀、鮮明地感受、理解音樂。
動作表現手法還有許多,其形式越豐富,表現出來的欣賞效果就越好。
俄國文學大師例夫·托爾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藝術活動時說:“在自己心里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喚起這種感情之后,同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能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熱情——這就是藝術活動。”音樂藝術就包括在藝術活動之中,音樂本身包含了表達、交流、創造的經驗,探索發現音樂的意義所在。
如果在音樂欣賞課中加上說、寫、畫、放、講等教學方式,就會把音樂欣賞的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曾經讓學生欣賞我們所學教材之外的一首鮑羅丁的管弦樂曲交響詩《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片斷,采用的是將以上所述教學方法綜合起來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對作者、作品進行簡單介紹;其次,教師放音樂錄音,學生初聽樂曲;再次,可以用寫畫的方式,讓學生將聆聽音樂后的感受想象用文字、線條、繪畫等方式書寫或繪畫在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片上;再復聽音樂;最后讓學生使用投影儀,在投影儀前,一邊把自己的藝術作品投影在屏幕上,一邊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對聽過的音樂的感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一行行美妙的字句,表現出了學生們對音樂的情感世界的理解,讓學生們學會用音樂去表達、交流、創造自己的情感,必將為他們將來進行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欣賞課的學習,讓他們在視、聽、動等同步感知中取得對音樂藝術的有益的體驗。此外,若能根據少兒的心理特點安排教學計劃,更進一步地優化教學內容,那么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就會漸臻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