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方旭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國家法定假日為114天,工作人口休息時間較九十年代有顯著增加,生活消費由傳統的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與此同時,消費方向也在逐步發生變化,休閑成為了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之后的一種客觀產物。國家政策對集中休閑的激勵,刺激了消費者的休閑需求,引導了人們的消費行為,與休閑相關的生活方式在人們的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直接影響休閑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進一步增加。
中國在經歷了十年多“假日經濟”發展,“假日消費”效應產生,人們休閑消費選擇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消費行為趨于成熟和理性,各種五花八門的休閑方式悄然興起,為休閑消費拓寬了選擇面,也為休閑產業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咸寧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交通條件便利、生態環境優良,具有發展休閑產業的天然綜合優勢。地方政府確立了以旅游
為龍頭帶動咸寧經濟發展的目標。近幾年來,咸寧城市建設加快,休閑設備和服務質量大幅度提高,城市因休閑而充滿活力。然而在咸寧大力發展休閑產業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其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提升咸寧休閑產業競爭力提出相應對策。
咸寧素有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苧麻之鄉的美譽,發展休閑產業具有天然優勢。
咸寧地處華中腹地,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8℃,氣候宜人,適于休閑娛樂。咸寧也是一座生態優美的宜居城市,52.3%的森林覆蓋率造就“天然氧吧”,知名的旅游景區有九宮山、陸水湖、三國古赤壁戰場、太乙洞、隱水洞、星星竹海、潛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特別是豐富的硫磺溫泉資源名揚全國,咸寧已基本形成“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的風景格局。碧桂園、三江航天、中旅集團、華彬集團等大型企業在旅游業的投資將進一步促進咸寧休閑產業的發展。
作為湖北南大門的咸寧處在長江中游南岸、湘鄂贛三省交界地,東臨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靠武漢,是武漢“8+1”城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境內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6和107國道、城際鐵路穿市而過,武漢到咸寧僅需15分鐘,廣州到咸寧也只需3小時左右,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給咸寧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咸寧的休閑產業帶來了四面八方的客源,促進休閑產業的順利發展。
咸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商代青銅文化、茶馬古道文化、赤壁三國文化、通山闖王文化、咸寧北伐文化、向陽湖文化、九宮佛道文化、明清古民居文化等歷史文化名揚海外,溫泉旅游文化、山水桂竹文化、地方戲曲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輝映。豐富的文化底蘊給休閑產業的發展平添了人文內涵。
根據休閑產業結構來看,咸寧休閑產業發展存在如下問題:
相關研究部門對于時尚休閑經濟熱點不敏感,缺乏休閑產業理論和政策上的關注與研究。休閑觀念陳舊化、庸俗化,認為休閑只是旅游觀光、消遣娛樂、購物閑逛,沒有將休閑同大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緊密聯系,更看不到現代休閑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民大眾素養的提高。因此,不論是休閑生產還是服務,都沒有打開新思路,缺乏戰略思考和長遠規劃,休閑產業教育幾乎是空白,缺乏休閑服務人才的培育。
地方部門和機構對于新型休閑產業發展需求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陳舊的觀念還在認為休閑就是旅游、娛樂、購物,對于“假日經濟”重視過度,節假日的集中出游與購物消費,短期滿足經營者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卻忽視長遠發展休閑產業經濟的需要,這些情形都不利于休閑產業的形成與良性發展。
休閑產業是產業鏈式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產業環節,比如:酒店、餐飲、娛樂、醫療、交通、旅游、商業、文化藝術等各產業部門必須協同發展,休閑產業才能走持續發展的道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是逐步上升,人們的消費意識也逐步趨于理性化,很多人不隨意花錢,發展休閑經濟迫切需要休閑產業鏈的系統建設。休閑產業的技術開發力量薄弱,新產品研發能力弱,消費者選擇范圍狹窄,而且從業人員大多素質較低,使得“朝陽產業,缺乏活力”。休閑產業鏈的缺失成將為制約休閑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咸寧的休閑產業特色不夠鮮明,沒有打造獨立的休閑品牌。作為休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產業來說,咸寧位于“8+1”城市圈后花園,交通便利,與孝感、黃岡等地同處城市圈內,旅游資源都很豐富,人們可以在這些城市旅游過程中欣賞到相似的風景,咸寧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人文景觀不多,單一的溫泉旅游都能在其他城市找到替代品。旅游產業特色不鮮明根本在于咸寧旅游還沒有將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結合,休閑產業沒有達到集中、深度開發,休閑項目過于趨同,休閑產品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這將嚴重制約咸寧休閑城市的打造。
休閑項目缺乏統一規劃和調配,還是單打獨斗的格局,地方政府沒有統一規劃管理,不利于長遠發展。雖為旅游城市但缺乏具有規模、地方特色的餐飲一條街、風味小吃一條街、旅游商品一條街、地方藝術品一條街。雖然現在正在改造修復一些仿古建筑和特色景點,重點打造了南川水庫、劉家橋等一些近代民居特色的景點,面對日益增長的休閑文化需要,這些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旅游人才培養也僅于停留在技能層面,缺乏對休閑項目投資與經營方向人才的培養,休閑產業的發展缺乏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持。
針對休閑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自身發展的要求,應著力從幾方面著手,提升咸寧休閑產業發展水平。
產業集群是一組相互關聯或地域靠近的公司,同處于一個特定產業領域,具有共同性或互補性而聯結在一起,休閑產業集群圍繞旅游資源而形成聯合體,是今后咸寧休閑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圍繞資源組織角度看,休閑產業集群主要是從擴大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發揮其競爭優勢,其擴大需求的方式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以同業競爭,減少行業壟斷。以產業集群的形式提供相同類似產品和服務,避免壟斷弊端的滋生。其次,滿足人們對于休閑活動的多層次需求,形成休閑產業鏈全面系統發展,使消費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全方位的滿足。最后,休閑產業以豐富的特色個性化產品吸引消費者。在倡導個性和多元化的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常規的觀光旅游活動,轉向追求個性體驗的旅游,因此,休閑產業集群也要突出地域生態休閑特色,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需求。
我國休閑文化研究起步較晚,國內關于休閑產業研究理論體系尚不成熟,理論與實踐應用聯系較少。咸寧應從地方實情出發,引進休閑管理、服務等專業人才,強化人才儲備。把休閑產業專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納入政府人才培養規劃,組織建立休閑服務培訓相關的教育機構,提高休閑服務人員素質,注重休閑文化理念的傳播。倡導本地綜合性高校和專業技術學校設立休閑產業相關專業,培養休閑產業人才,為咸寧的休閑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休閑產業的順利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與培育。咸寧市政府應當將休閑產業建設納入政府長期工作計劃中,對休閑產業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形成以旅游產業為中心輻射、軸線擴展,優化組合,以休閑市場為導向,遵循整體性、協調性、特色性的整合原則開展休閑資源整合戰略。在對外招商引資的同時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加強投資監管,給予項目審批、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促進休閑產業的迅速、有序、良性發展。政府還應加大外部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對公園、綠地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提高休閑產業服務質量。
社會經濟發達,人們休閑時間增多,休閑經濟即將來臨之際,發展城市休閑產業具有長遠的眼光。現階段咸寧發展休閑產業應當揚長避短,避免產業的趨同化,突出地方特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基于旅游休閑產業的帶動作用,進行產業調整,帶動關聯產業協調發展。地方政府也應當推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動休閑產業發展,完善休閑產業鏈建設。
[1]吳相利.關于休閑城市建設的五點基本認識[N].華東旅游報,2007-6-5.
[2]姜春紅.國外休閑經濟對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啟示[J].江蘇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3]馬野.跨學科對話:休閑·福祉·和諧——國際休閑研究委員會中期會議暨2009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年會綜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
[4]劉濱,周帥.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集群[J].經濟研究導刊,2010(32).
[5]王 佩 良,張 茜.長沙休閑產業發展戰略[J].文史博覽(理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