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師范學院 趙立波
2010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這一重大決策對我國中小企業今后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中小企業必需強化發展動力,不斷創新活力,主動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同時,中小企業要想創新發展,必需強化人才強企、不斷創新企業文化,極力打造本土企業文化,提升核心競爭力。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群體的發展壯大將會給新時期的我國經濟注入生機和活力,直接關系到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協調發展,關系到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就業,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通過構建本土文化,發掘和提升其競爭優勢,使其煥發生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關于企業文化的概念,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認識和表達。約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是指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那種共同的文化現象”。[1]劉光明認為:企業文化就是指導和約束企業整體行為和員工行為的價值觀念。它所包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為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可。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2]。本文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力源泉,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所凝結、積淀起來的一種文化氛圍、精神力量、經營境界和全體員工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中小企業本土文化是中小企業結合發展環境和自身特點凝結而成的一種能夠反映企業整體特性、當地民族特色、社會文化氛圍和企業員工價值觀以及企業宗旨的精神、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主要由三個層面組成:表面的物質文化,也可稱為“企業硬文化”,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和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之為“企業軟文化”,核心層面的文化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企業道德規范,這是中小企業本土文化的靈魂。
多年來,人們對企業文化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為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國外的企業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引領了他們的企業發展,使其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IBM公司董事會主席小沃森說:企業的基本經營思想,企業精神和企業目標遠遠比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企業結構、發明創造及隨機決策重要的多。企業員工對企業價值觀念的信仰,并在實際經營中貫徹這些觀念,極大地促進企業的經營業績。〔3〕吳玉光先生講:“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決定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快慢,企業文化的高低同樣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在創業過程里,創業領袖對企業的領悟是文化中凝聚員工的一種“不可復制”的部分,是不同企業間“企業文化”差異的根源,這種差異文化正是我們研究的本土文化。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努力探索和構建這種差異文化,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就目前來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文化建設方面注重的只是物質文化層,缺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層的建設。主要問題表現在:第一,企業文化研究還停留在粗淺階段,雖然也有一些關于企業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數是以探討企業文化的意義及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企業創新等的辨證關系為主,定性研究和實證研究為數甚少;第二,許多中小企業在塑造企業文化時,雖然也有專家學者的介入,但由于對該企業文化內在邏輯、定位、變革等問題缺少長期深入的研究,企業文化實踐缺少真正的科學理論指導,缺少個性,難以對企業發展產生文化推動力。第三,再加上現在產業競爭比較激烈,企業高層管理者忙于經營管理,沒有把企業文化建設列入自己的工作范疇。第四,脫離了所處的人文自然環境,脫離了地方文化,追求向大企業學習,追求西方企業文化。這就勢必造成脫離實際、盲目追求,起不到應有的文化驅動力作用。總的來講,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構建本土文化存在以下問題:重經營不重文化;重形式不重內容;重領導不重員工;重共性不重個性。
加強企業本土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在企業自身文化模式的選擇上要獨具一格、符合時代特色。不同的企業應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來建設自己的本土文化。
1.4.1 構建的模式——本土型企業文化
它是指建立在民間地方文化基礎上的企業文化。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活動離不開地方文化的影響,或資源依靠于地方,或員工來自于本土,或產品銷售主要集中在本區域,或產品品牌本身就源自本土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企業員工的內心也深深地保留著地方印記。本土型企業文化建設的要害在于熟悉和理解地方文化對企業文化的作用,并能夠進一步從中汲取文化營養,通過提煉、培育、整合來形成本土型企業文化。
1.4.2 構建的內容與方法
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企業環境和文化環境來考慮,要做到能夠引領企業發展,不斷創新企業發展。如河曲縣晉西北綠寶食品廠在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過程中,以發揚“黃河精神”,弘揚“黃土文化”為企業文化理念;繼續發揚“晉商精神”,遵循“打造地方品牌、發展地方經濟”為原則;按照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操作規程,持續改進發展,把企業建設成為區域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新型高科技企業。①再如近年來,神池縣委、縣政府瞄準市場,以抓傳統月餅加工產業升級改造為重點,政府引導,行業自律,依法管理。一是引導支持月餅生產廠家組建食品協會,制定行規;二是制定月餅生產質量標準。以“綠色健康”為基點,原輔料全部有市場準入標識、產品執行標準;三是取得市場“身份證”。專門為月餅等十二種傳統農副產品注冊“神池綠宇”集體商標。目前成功注冊“神池綠宇”、“戰國”、“長祥圓”、“民宇常香圓”30個月餅商標,20家企業獲得QS認證。②
中小企業本土文化建設必須要抓好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方面的建設,強化創新。一是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產品,要從顧客的利益出發滿足顧客在心理上和附加利益方面的需求和信任感,保證產品形象、售后服務、銷售聲譽,實現產品的整體文化。二是要加強政府在宏觀管理方面的引導作用,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的政策、制度、資金、信息等各方面是企業本土文化創建和創新的基礎。三是要加強企業自身建設,中小企業要立足本身的資源條件,地方特色、人文道德、倫理現象以及中國幾千年優秀的思想文化,立足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四是要不斷引進和開發人才。只有擁有一批優秀的人力資源隊伍,才能夠增強競爭優勢,才能夠打造出適合自己的優秀本土文化。
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的哺育,只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企業文化才能有競爭力。隨著企業的競爭從產品、質量、價格的競爭,發展到品牌、價值、服務的競爭。人們必然會追求品牌中包含的文化內涵。這就迫使企業加大科技和文化投入,增加產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重視消費者的心理滿足和求和、求美、求異要求,用文化紐帶促進和保證企業發展[4]。企業文化只有建立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政策基礎之上,并且與后者的導向相同,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5]所以,企業文化必需要重視對人的管理作用,要加大對員工積極性的調動,努力營造尊重、熱愛、關心員工的環境。只有員工奮發圖強,企業才能得以創新發展。從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來講,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關健之一是打造和創新自己的本土企業文化。
本土企業文化最終要通過企業管理者、員工和企業環境及提供的產品(服務)表現出來。當本土企業文化處于正效應狀態時,企業成員會極大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參與企業建設,提高企業效率,從而形成一種巨大的整體合力和高績效的競爭優勢,使得中小企業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獲取競爭優勢。
企業要可持續發展,不斷獲得競爭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員工的工作。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優勢文化來積極調動自己員工的積極性,凝聚員工的力量,發揮員工的創新開拓能力,讓每一位員工都感覺到企業的興旺就是自己的興旺,企業的生存就是自己的生存,全面樹立海爾精神,使這種本土文化在每一位員工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只有這樣,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才能克服自己的劣勢,不斷進取,才能依靠廣大員工來獲得競爭優勢。本土文化出自員工土生土長的環境,來源于員工,有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凝聚員工力量和開拓員工創新能力。
總之,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自身的本土企業文化建設,要培育適應時代、適應競爭、適應發展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企業文化。在企業的實踐活動中,中小企業應逐步落實、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本土企業文化,使之不斷地適應發展需要,有效地提升企業競爭力,進而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
注釋:
①河曲縣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
②神池縣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
[1]約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M].華夏出版社,1997.
[2]劉光明.企業文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曹燕鋒,楊存良.論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文化建設[J].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09(5).
[4]周強.企業文化與競爭優勢[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5]雷蒙德·A·諾伊(Ramond A.Noe).人力資源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