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科技情報研究所 何金整 盧書海
旅游業的充分發展是現代城市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它的發展、建設離不開政府準確的價值定位和科學的組織領導。因此,強化政府在旅游業政策引導、形象推廣、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推動作用,大力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其核心又是政府對于旅游發展的價值定位。海興縣在制定旅游業長遠發展規劃時,進行科學的價值的定位,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協調發展。如果本著“GDP至上”的宗旨對旅游資源進行過度的開發,使原有的濕地環境遭到破壞,將不利于其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關于公共行政價值中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定位問題的討論,始終爭論不休,并伴隨著公共行政的實踐與理論的發展持續至今。本質意義的公共行政價值,是基于對人和人類社會本質的分析之上的。人和人類社會的本質,具有鮮明的二重性,表現為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而人類的活動,要服從于人和人類社會的本質。人和人類社會本質的二重性,使人類的活動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發展出了“人與人的關系”,使人類的活動不僅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還要解決人與人的矛盾。因此,這在旅游業的發展中表現為,既要突出當地的特色,吸引游客前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環境保護,既要保護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又保持代際間利益的協調,實現社會公平。
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規劃,本質上屬于公共行政的范疇,必須遵循公共行政價值定位的基本準則。首先,基礎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價值是經濟效率,政府是經濟活動的“帶頭人”,展開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通過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實現政府的經濟職能。海興縣旅游業發展的首選目標應是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其次,間接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價值是社會公平,社會公平既表現在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間平等的分配,也表現在當代人與后代子孫之間利益的協調。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造福景區內的百姓,政府還需要統籌旅游業的發展,合理規劃旅游財政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使全縣人民從旅游業的發展中切實得到利益,并且還要注重環境的保護,注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茖W地規劃濕地游、小山風景區的旅游承載量,在實現旅游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對環境進行必要的保護,即注重旅游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注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生態效益。
公共行政,在具體政策的制定上,應當從實際出發,對社會需要和公眾意愿積極回應。當下,GDP增長速度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片面追求旅游的經濟效益,對旅游資源實施破壞性開發,如海興縣周邊的有些縣市對于濕地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導致濕地出現了退化的跡象,濕地生態效益減弱的跡象,若仍按照傳統“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將可能危及海興縣生態循環系統,進而使其失去旅游業發展的環境依托,最終耗盡其旅游資源。
濕地的生態效益具體體現在:第一、海興濕地內保留著原有的生物物種構成,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結構表現出原有的自然本色,遵循自然演替規律。海興濕地不但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場所,還是野生動物、飛禽非常適宜的棲息、遷徙、越冬、覓食、繁殖的場所。第二、濕地內絕大部分的沼澤、湖泊、泥灘地等都與天然河道交織相錯,河流所攜帶的大量城市污水經過生長、生活在濕地的各種挺水、浮水、漂浮和沉水植物,以及浮游和食腐動物、微生物等有益生物的截留、吸收和凈化,河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質均有所降低。第三、海興濕地地區多與河湖相通,地勢低洼、地域開闊,調節流域內地表甚至地下水資源動態平衡作用顯著。第四、濕地植被具有降低水流流速、削弱水流沖力的作用,使濕地能起到防波、固堤、護岸和保護水塘、農田的作用。
濕地屬于可再生物資源,但海興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經濟發展迅猛,以及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加之缺乏對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措施,則可能導致對濕地生態資源的掠奪和破壞,使濕地生態環境惡化,進而威脅濕地境內廣大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環境。若在旅游業發展中片面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雖然社會經濟效益呈現出增加狀態,但生態環境效益呈減少趨勢,在此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失遠遠大于獲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使得濱海濕地的總體效益降低。因此保護現有天然濕地的旅游資源,并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社會狀態效益的提升至關重要。
海興縣作為一個濕地大縣,必須建立濕地意識,應當認識到濕地資源是當代人的、也是后代人的,不能無限制地開發濕地。濕地旅游的價值定位應當是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是單純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為落實這一價值定位,應做到以下幾點:
開展旅游地的健康評估,對全縣具有旅游開發潛力的自然資源、人文、自然景觀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統一進行調查,根據旅游景點生態系統的自然性、代表性、稀有性、受威脅程度及脆弱性,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和開發旅游的范圍,確定旅游業的發展目標及旅游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目標和重點,建立旅游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原則、內容和措施,劃定保護范圍的邊界、面積,明確保護對象、物種名錄、名人故居、歷史遺跡等,確定優先保護的旅游地的區域及類型,建立各項資源保護管理機構,保證經費來源。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在基礎建設、綜合開發、金融信貸、財政稅收以及外資引進等方面,根據“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利用者補償、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濕地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利用保護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為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法律依據,實現旅游資源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以濕地保護為例,應建立健全各級各部門濕地管理機構,建議建立濕地旅游管理委員會,對濕地的生態資源和旅游開發進行統一管理,各部門間加強合作,統籌兼顧,將對濕地資源的粗放型開發,逐步轉變為集約型、可持續型開發模式,發揮濕地的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促進濕地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實現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濕地污染導致了濕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目前,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濕地污染問題也隨之日益突出。因此要創造更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必須加強對濕地領域內污染物的防控。濕地附近的工業企業是濕地的主要污染源,應當承擔治理污染的主體責任,濕地附近的各大、中型企業都應建造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要在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入河或入海。各級政府也應監督各工業企業對污水的處理,加大對濕地及其周邊環境的監管和整治力度,促進濕地生態健康發展。為濕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環境上的支持。
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規劃生態旅游時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當地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要對當地傳統的旅游資源進行發掘和研究,例如對小山風景區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等。不僅從學術的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記錄和總結,更重要的是為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資源。根據資源已有的配置情況,制定必要的保護措施。對于受破壞嚴重或年代較為久遠的旅游資源,應予以及時及早搶救;對于現存的尚未受到沖擊和破壞的旅游資源,應加強保護,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如海興著名的小山景區,目前能供游客參觀的景點僅局限在雷達、古墓、古井、民俗館等處,區域內的種植還沒有統一規劃,旅游商品沒有形成市場,沒有配套娛樂設施,這些基礎設施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公眾參與,提升市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娛樂和休閑是城市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居民及外來游客對濕地的任意踐踏,垃圾處理方式不當等,都對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對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環境、維護城市濕地健康的生態環境必須靠全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大宣傳力度,結合我國出臺的《中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領》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的要求,普及環保教育,提高市民及游客素質,在社會各階層中廣泛開展濕地保護教育,各級政府要加強“國際濕地日”和“愛鳥周”的宣傳,利用廣播、電視、書刊雜志、報紙及宣傳畫冊等多種形式使保護濕地的觀念深入人心,不斷提高全民族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意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1]馬克思.經濟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6),
[3]李久君.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2011(2).
[4]種海峰.文化軟實力理念自覺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
[5]黎健.中外游客的旅游文化觀對比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6).
[6]孫向榮.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體育文化旅游品牌建設[J].政府與經濟,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