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裴敏莉
社區是在一定地域內由相互關聯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由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活動的人群所組成的區域性的社會實體[1]。它的本質理念是以人為本,社區自治;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2]。社區參與是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管理的客體,更作為社區管理的主體,參加社區各種事務的行為。
社區和旅游業的結合是隨著旅游業發展和影響日益深遠才實現的。“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作為一種思想指導實踐,是近十幾年來的事情。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區方法》一書中指出:“旅游業從其一產生,就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能夠將它從純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中脫離出來,從生態環境和當地居民的角度出發,將旅游考慮為一種社區的活動來進行管理,那么一定能夠獲得更佳的效果,這就是社區方法”。這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須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公共品,應當由政府而非私人提供。其次,發展古鎮旅游所依托的核心資源是公共資源。古鎮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自然、田園風光,古鎮民俗文化等。這些資源是公共資源,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和競爭性。英國科學家哈丁指出,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人們將會過度消費公共資源,導致“公地悲劇”。古鎮旅游中,“公地悲劇”導致了核心資源“古鎮性”被削弱,例如,農村家庭旅館無節制地向公共空間排放污水,廢棄物與廢氣,經營用房呈現嚴重的城市化、現代化傾向,導致古鎮田園風光退化。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是指在旅游的決策、開發、規劃、管理、監督等旅游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社區的意見和需要,并將其作為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以保證旅游可持續發展和社區發展。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參與是社區旅游發展的內在動力,社區參與的主體是社區居民,客體是社區旅游中的各種事務。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古鎮旅游漸漸興起,首先是江南古鎮周莊率先在國內打出“中國第一水鄉”的旗號,隨后江浙一帶的古鎮,如同里、烏鎮等紛紛效仿,與此同時,西部的大研鎮(麗江)也因其獨特的文化而在古鎮旅游開發中脫穎而出。隨著麗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及APEC領導人到周莊一游使得古鎮旅游熱達到了頂峰。
古鎮旅游開發中,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大部分社區居民都能參與到旅游的經營活動中并獲得收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古鎮社區參與旅游發展較好的地區,如周莊、同里等,出現了有組織的旅游經營活動,旅游業發展日趨規范。然而,由于社區參與的內容有限,參與的層次較低,參與的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可以說,古鎮的社區參與情況并不十分樂觀。
一些近幾年剛剛進行旅游開發的古鎮,由于旅游經營仍缺乏規范的組織與管理,居民參與旅游大部分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眾多問題逐漸顯現,圍繞古鎮的旅游開發與保護,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游客和古鎮居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甚至出現一些惡性事件,對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2003年上海博大公司1.3億元買斷南潯古鎮30年經營權,強制拆遷居民戶為498戶,建筑面積45837.19平方米;2006年香港世貿集團以每年2000萬左右的資源使用費獲得了同里古鎮的經營權,全盤負責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烏鎮為了保留古鎮的原真性,把原先居住在古鎮境內的居民遷往他處,禁止居民在沿街的房屋進行商業活動,使得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普遍感到烏鎮缺乏生活氣息,或者說缺乏“人氣”。
2.2.1 社區參與意識淡薄
古鎮社區的發展離不開居民的參與,除受利益驅使參與經濟活動外,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前提是居民必須具有社區意識,即對社區的關心、認同、歸屬、依賴等心理感覺和價值取向。只有具備了強烈的社區意識,才可能積極關心并投入到古鎮社區建設中去。在古鎮旅游業發展中,部分居民對旅游社區的歸屬感和依存度明顯偏低。在古鎮旅游開發的初級階段,居民一般作為開發主體,分散地參與古鎮旅游經營。居民作為開發主體具有不可避免的先天缺陷。首先,開發規模小而分散,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合理論證、盲目開發,導致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其次,經濟實力較弱,資金投入不足,由于產品開發與宣傳的正外部性,新產品開發不足,缺乏必要的宣傳和推廣;最后,缺乏統一的規劃,經營者以一定方式形成松散的聯合體,互不協調,競爭無序,過多修建使原有的田園風光城市化,環境污染嚴重。居民分散經營模式必須具備環境和制度方面的前提條件。一是旅游區域背景,即居民所在的大區域應是一個以旅游為特色經濟的區域或是存在著明顯的古鎮旅游需求的區域;二是旅游區域條件,即居民所在的區域與現有的成熟旅游開發區具有關聯度較高和交通便利等較好的空間位置關系,如旅游線路沿線、旅游景區和游客住宿地附近;三是旅游資源,即居民所在的周邊區域內應具有一定品位的自然或人文資源。由此可以看出,在居民分散經營模式下,“公地悲劇”和正外部性帶來的產品提供不足尤為嚴重。
2.2.2 商業化現象嚴重
古鎮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旅游商品單一,缺乏特色。一定程度的商業化無可厚非,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古老村鎮已經完全演化成一個大型的旅游商品超市,過度的商業化導致了歷史風貌的喪失,如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最終會葬送該古鎮的旅游生命。例如周莊,從1998年到2002年,周莊古鎮的店鋪數從兩百多家激增至六百多家,短短4年數百棟民居破墻開店。店鋪泛濫不僅破壞古鎮風貌,拉客現象、惡性競爭也使旅游環境日益惡化。在政府官員、旅游者、商鋪業主和當地居民追逐自身最大利益的博弈下,各利益群體都認同古鎮內大量商鋪的存在,并且很少采取措施限制商鋪的蔓延,旅游商業化不可避免。再加之存在價格高昂的宰客現象,使得原汁原味的古鎮民居,變成俯首皆是、毫無特色的商鋪。
2.2.3 被動參與旅游發展,參與層次低
在中國,社區幾乎都是被動參與旅游,參與的層次都比較低。目前古鎮旅游發展基本上屬于政府主導,政府和開發商決定旅游開發,民間組織發育不全,因此社區缺乏知情權,力量弱小,不足以抗衡強勢集團。強勢的政府和公司與弱勢的社區居民難以平等對話。古鎮社區居民的弱勢地位不僅體現在經濟收入上,還體現在政治地位和利益表達的能力和渠道方面,古鎮社區居民沒有機會參與制定“游戲規則”。在觀念上,古鎮社區居民被歧視;在土地征用中,沒有主動的決定權;在政策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在行政管理上,是被管理的對象。同時,在古鎮旅游發展過程中,大量的當地人主要從事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的工作,如餐飲服務、小商品零售業、景區設施設備的維護、對客服務、表演及環境衛生的清潔工作,他們的經濟地位和收入較低,報酬優厚的管理性和專業性工作基本由外來人口占據。
2.2.4 古鎮“空心化”問題
著名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在談到江南古鎮旅游時曾指出:“人們對民風的興趣遠勝于那些搬空了的建筑。”余所指的“民風”就是古鎮居民營造的一種傳統文化和古風意蘊。 “空心化”喪失了老百姓能為古鎮營造的那份傳統意境。古鎮的居民,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上都已經從古鎮遷出了,留下的除了老人外,就是外地經營者,人口置換比較普遍。古鎮內許多建筑被改造為商鋪,不僅使得古樸民風難以尋覓,而且真實的傳統生活場景也蕩然無存。遠遠望去,古鎮頗具風韻,但是游客走進去后,卻常常感到與心目中所期待的那份傳統意蘊大相徑庭。古鎮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據,空城的古鎮也沒有了它的民俗風情,從而也就喪失了吸引旅游者的原動力。
社區參與古鎮旅游的經濟活動,包括旅游產品的開發、銷售、營銷與服務。研究表明,社區居民從旅游中獲得的發展機會和收益越大,他們就會越支持和歡迎發展旅游。這包括(1)不斷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鼓勵本地居民和本地企業的商業行為,尤其是鼓勵、引導本地居民從事旅游商業活動,為他們提供優惠條件,如幫助當地居民籌措開展經營活動所需的資金或提供低息貸款;(2)保證本地居民優被雇傭的權利,一些地方性強的工作如導游,當地社區居民比外來人口更有競爭力。吸收他們就業,能緩解就業壓力,有助于當地社區穩定,還能為企業降低成本;(3)旅游產品要盡可能與本地的原材料相配合,而且盡可能的對本地的原材料進行加工;(4)向居民開放為旅游者興建的服務設施和環保設施等。(5)同時,可以適當增加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的股份份額,從而激發他們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和保護文化資源。目前江南古鎮在這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一些成果,可以借鑒其好的經驗。如在招商引資時,可對旅游資源進行評估、作價,折算成相應的股份入股。
首先,培育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由于固有的傳統觀念的影響,社區居民民主意識較弱,參與意識不強,阻礙了攝取參與古鎮旅游的發展。可以通過各種教育培訓,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旅游意識、參與儀式、環保意識,是居民了解社區參與古鎮旅游的積極作用,提高參與的積極性。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旅游觀念培訓、旅游規劃參與能力與監督能力培訓、旅游從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培訓教育的方式多樣,可以采用政府組織的專題培訓、示范戶交流、企業技能培訓、居民參與交通、社區板報,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宣傳教育,技能大賽、知識競賽等。
其次,保證民居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居民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包括居民自行決定旅游發展目標,傾聽居民對發展旅游的希望與看法,并將這些意見納入政府的決策之中。居民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并不意味著其就是決策者,而是在能否進行開發、如何進行開發、如何參與同旅游活動相關的服務等問題上,通過居民的參與來了解居民的心理,綜合眾人意見,使旅游開發符合民意,避免通過行政手段來進行強行開發,以保證得到居民的積極配合。已有研究表明,旅游地若能充分考慮居民要求并使其受益,則居民表現出支持旅游進一步發展的傾向,并以更積極姿態繼續介入,反之則與之相反。
當地居民是與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關系最密切者。生態環境要真正得到保護,單靠環保部門、旅游部門甚至旅游者都是難以奏效的。真正的環境保護主體應是當地居民或社區,應使他們成為當地環境的自覺保護者和管理者。為此,必須在古鎮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提供給當地居民優先參與的機會。如(1)社區參與旅游地環境政策的制定,監督環境政策的實施,參與環境保護機構的組織和活動;(2)督促旅游企業在開發和經營活動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致力于形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3)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諧共建的良好社會氛圍。
按照社會學的觀點:旅游是一種“新殖民主義”活動、一種文化移入活動。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無疑會把自己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帶到東道社區,即“文化移入”。在古鎮旅游開發中,要推進旅游社區一體化進程和進行文化整合,自然會帶來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和沖突。我們在強調對地方文化的尊重、維護和發揚的同時,必須開放性吸收、兼容外來文化。但是,在文化的整合中,吸收外來文化要不以導致社區原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喪失和價值觀念的異化為原則。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1)減少旅游文化交流中,對社區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異化。(2)強化社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確保傳統文化核心的傳承。(3)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輿論、媒體等多種途徑,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社區歸屬感,促進社區的整合。
[1]尹德濤.旅游社會學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君德.城市規劃·行政區劃·社區建設[J].城市規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