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方玉強
國際貿易的日趨頻繁推動了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從國際經濟法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國際和不同國家的多項立法,并且覆蓋了國際貿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重要的標準和調節工具。國際經濟法的出現結束了以往不同國家自己自足的“小國寡民”時代,讓規范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發展成為了可能。從現實意義來看,國際經濟法給經濟主體的各項活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及法律依據,它不僅是世界貿易得以正常進行的保護神,也是世界正常秩序的重要維護者。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發展緩慢,與全球市場的接觸也相對較少,國際經濟法對于國內市場的發展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在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國內市場開始頻繁地與國際市場進行接觸,這種接觸不僅帶來了眾多的機遇,也使國內企業面臨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問題,而國際經濟法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想要對其進行更好的應用,就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
國際經濟法是一個由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國際條約以及諸多單方面部門法所組成的復合性法律部門,在不同的國際經濟和法律領域發揮著規范性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以國際技術貿易法和貨物貿易法為例,對國際法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介紹。
國際技術貿易法包括國際商業慣例、國際公約、國際組織的內部決議、國內的法院判例等,是那些以調整國際間技術轉讓關系為目的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其根本任務在于更好的保護知識產權。
國際間日益增長的往來貿易使各國的技術交易愈發頻繁,這就使得在世界范圍內保護知識產權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從1883年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開始,各種國際公約相繼問世,為解決國際技術貿易中產生的各種知識產權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且此類公約的出臺和修改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在2005年初,美國的英特爾公司和日本三洋公司先后就語音卡和電池侵權問題向中國企業提起了訴訟。大約5個月之后,EBA(美國電子娛樂協會)在遞交給美國商務代表的一份來自于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俄羅斯、中國、馬來西亞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游戲軟件盜版最為猖獗的國家,其中,中國是盜版軟件最大的制造、銷售和輸出國。雖然這兩個案子最終都以雙方的和解而告終,但它們與這份報告一道,為那些剛剛步入WTO保護期的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開始在國際經濟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當國內的企業家們雄心勃勃的準備加快自身國際化進程的時候,歐美、日韓等專利大國卻通過知識產權為他們樹起了一道高高的門檻,在他們的瘋狂打壓下,不少中國企業不得不進入“申請國際專利受限→支付巨額專利費用→生產產品”的經營模式,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可以看出,在國際技術貿易往來中,國際經濟法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視。
國際貨物貿易法包括1964年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以及多項國際商業慣例,其內容主要是對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責任和權利進行說明,以便為國際貿易往來提供方式和標準,從而讓國際間的自由貿易成為可能。
2002年,廣東某公司將一批啤酒花出口到德國,出口前,該批貨物由中國商品檢驗局檢驗合格,并向中國保險公司投保。貨物到港并完成交貨2日后,德方來電稱該批貨物質量極差,而中方經在貨物原產地的實地考察結果則是貨物質量優異,經交涉,發現變質是由于貨輪的油罐發熱所引起,但是保險公司卻沒有對理賠要求給予及時的回復,因此德方要求中國公司承擔相應的責任。
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的有關說明,中方所承擔的是貨物的成本費用、保險費用、運輸費用、以及出口清關等一系列的義務,而當貨物到達目的港并完成交貨后,則由買方承擔相應的風險。而貨物的變質是在中方完成交貨后的運輸途中發生,因此應由德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損失,所以中方企業拒絕了德方提出的賠償。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了解到,知識產權壁壘之所以會影響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因為由此產生的額外成本會降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并最終導致產業的萎縮和消亡。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都應該對這一危機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1 進一步增強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知識產權有關法律法規的目的也是鼓勵創新,維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是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1.2 形成自身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
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企業也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對自身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除了要及時為自主研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外,還要注意搜集那些侵權行為的信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權益。
2.1.3 合理應對侵權訴訟
我國不少企業在面對知識侵權的訴訟時都往往會采取一種消極的應對態度,結果不僅無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會因為官司的曠日長久而產生不必要的訴訟費用。所以在面對此類訴訟時,企業法人應轉變自身觀念,做到積極應對。
2004年,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十余家電池生產企業受到美國“337調查”的立案調查,他們均被指控為產品侵權,并被要求巨額的侵權賠償。為此,中方企業組成了聯合應訴團隊,并聘請美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作為代理律師,與業內專家一道,共同組成了應訴小組。在經過了一年多的調查、取證、應訴、復審之后,贏得了這場官司。反觀美日的一些企業,則因消極應訴,而付出了巨額的賠償和專利許可費用。
可以說,這個案例表明了中國企業應對國際知識產權壁壘的決心和信心,而官司的最終勝利則讓中國眾多企業看到了希望。相信在未來的糾紛中,國內企業將會更好的使用國際經濟法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國際知識產權壁壘對國內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干涉也會大幅降低。
所謂傾銷就是指出口國將商品以低于市場價格輸入進口國市場,并對其國內市場的正常秩序造成危害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反傾銷則是進口國為了應對傾銷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但是,反傾銷的濫用已經對國際間的正常貿易造成了干預。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出口貿易突飛猛進,為了打擊中國的出口,以歐美為首的進口國開始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調查總量超過了全世界的15%,盡管中國也可以通過此舉保護國內企業,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應對反傾銷訴訟仍然是對外貿易工作中的重點內容。
本文認為,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
2.2.1 建立健全有關法律規范
盡管在21世紀初,我國政府就已經出臺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對反傾銷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解釋和說明,但該條例并不是十分完善,對一些具體內容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因此還需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2.2.2 充分利用WTO規則
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且由于中國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WTO反傾銷原則中有關給予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規定,對國內企業給予充分的保護,并以此應對發達國家的反傾銷調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2.3 揭露發達國家的不合理制度
在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是否低于“正常價格”進行評估時,歐美國家往往采用將出口國劃分為“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方法,中國就是他們眼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因而受到了帶有歧視性的價格調查。所以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此進行揭露,并利用自己WTO成員國的身份爭取合法、公平的國際市場地位。
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反傾銷之爭愈演愈烈,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和企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例如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成立反傾銷應訴基金、充分發揮商會和商業機構的作用等,但總的來看,還是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應對戰略和各方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國貨在國際市場上才能走得更遠。
作為調節國際貿易關系的部門法,國際經濟法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只要能夠對其進行合理的運用,就能夠在減輕發達國家的貿易壓力的同時提升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目前的中國市場面對如技術壁壘、反傾銷等諸多國際貿易問題,并且這些問題還表現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愈演愈烈的趨勢,而近年來在華外企的一系列丑聞則是長期受到壓抑的國內市場所產生不滿的集中爆發。可以說,只有利用國際經濟法這一有效手段,才能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問題進行解決。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國內市場正式向世界開放,對于眾多的國內企業而言,此舉不僅帶來了諸多的機遇,也導致了為數不少的國際貿易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際經濟法就成為了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一劑良藥,在應對國際訴訟和維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所以,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有關部門必須要注重對國際經濟法這一學科的重視,著重培養專業人才,完善相關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對法律工具進行更好地運用。
[1]王宏軍.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1(14).
[2]張馨文.與國際經濟法接軌對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
[3]許多,肖冰.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問題及其應對[J].江蘇社會科學,2010(2).
[4]趙鑫鑫.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的變革與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