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媛
東北亞指亞洲東北部的國家和地區,從自然地理位置來看,東北亞經濟圈是日本海、渤海、黃海三海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的概念是在環日本海經濟圈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環日本海經濟圈是指前蘇聯的遠東部分(沿海、哈巴羅夫斯克、薩哈林、黑龍江蘇聯一側)、中國的東北三省、韓國、朝鮮、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區。從國家構成來看,中國、韓國、日本還有朝鮮、蒙古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都屬于東北亞的地理范疇。
現代物流是指利用現代的信息工具和運輸設備,將物品從供應地運出,準確、及時、高效、保質地送到接收地的整個運作過程。現代物流不僅僅指的是這樣的運輸過程,也包括其中的服務模式和管理機制。統一的物流體系是指從物流設計、物流操作過程、物流技術工具、物流設施到物流管理的整個過程都做到統一安排進度、高效配置資源,優化技術升級,科學管理流程。對于一個區域來說,統一的物流體系無疑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區域內的可用資源,提高物流運作效率,提升物流服務能力,提高物流的專業化程度,對整個區域內的企業、行業乃至經濟發展產生獨特的連接帶動作用。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全球貿易持續增長的經濟背景下,為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從而提高物流綜合效益,東北亞各國都逐步認識到優化管理產業供應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紛紛加快了物流合作的步伐,統一物流體系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一方面,雙邊物流論壇、研討會頻繁召開。這些會議多具有合作研討性質。2009年2月12日,中韓物流合作第四次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參會雙方以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應用為中心展開探討,內容涉及物流動態跟蹤、物流信息共享、物流標準統一和物流專業化建設等物流的全程管理。雙方大學還簽訂了有關物流方面的校際交換合作協議。日本和韓國也舉行多次物流研討會。這些會議極大促進了雙邊物流的順暢合作,促進了物流領域的雙方人民的了解信任,也帶動了雙方國家和人民的友好交往。
另一方面,雙邊物流合作迅猛發展。中日韓三國之間開設了多條航海、陸地、航空的運輸線,為東北亞區域物流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港口貿易更日益興盛。可以說,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陸和航空運輸體系,
當前,東北亞地區的經濟聯系正越來越密切,加強相互之間的物流合作已逐漸提升到東北亞各國的議程,目前東北亞區域物流合作已初具規模,尤其是中日韓三國,伴隨著東北亞物流學會和中日韓國際物流論壇的建立,以及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的正式成立,三國的合作進一步走向制度化、常規化和技術化的道路。
目前,中日韓雙邊貿易總額即將達到2000億美元。隨著三國之間經濟聯系的日益加深,三國正朝著經濟統一體化邁進。中日韓三國已逐步形成亞洲最大的運輸鏈。2010年,第三屆中日韓運輸及物流部長會議在中國成都舉行,中日韓三國達成合作共識。同年12月在杭州舉辦了中日韓運輸與物流發展論壇。三國一起簽署了《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合作備忘錄》,宣布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正式成立。為建立流暢統一的物流體系,發展高效、文明、穩定的物流合作新平臺做出共同努力。這是中日韓物流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式突破,對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與睦鄰友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流領域的合作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推動和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現代物流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起到了良好的溝通流轉作用,這其中,國民經濟中的每個企業都是推動者和受益者。統一的物流體系必將能調動區域內所有的企業,組成一個共同飛轉的經濟車輪,在這過程中,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互動等都是必然的,從而有效促進企業的結構性調整和優化,反過來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進程。
東北亞地區經濟的合作和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經濟運行機制存在差異,甚至是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都各有不同,這些不同導致了東北亞各國經濟運行標準存在差異。物流業的合作和統一體系的完善,即物流業的標準化發展,可以對其他行業的標準化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從而加強東北亞國家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政治信任感。
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重點以及資源情況各有不同,各國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加強物流合作,能有效整合經濟資源,使各國交通運輸干線得到合理利用,經濟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也能有效整合勞動資源,使物流勞動分工更加細致,整合更加順暢,從而提高區域物流運輸能力和效率,合理配置和利用經濟資源,優化經濟運作效率。
物流領域的合作和統一化給東北亞國家關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機。為了推動物流領域的合作,各國政府都采取了積極措施,通過政府、企業、學者、民間組織、企業、行業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各國人民的友誼隨著日益加深,相互認同感和信任感逐漸加強,也使得國際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當前,正如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趨勢一樣,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已成定勢。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發展,只有基于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夠實現,而目前東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形態,更主要的是城市之間的合作,以地方政府為合作主體,這樣的合作必然面臨很大程度的限制,無法產生規模化的效應。
就陸路運輸來看,東北亞各國的陸路運輸的軟硬件條件都存在差異,硬件方面,鐵路質量和承載重量不同,軟件方面,貨物運輸過程中的操作流程、管理制度、關稅標準和過境規則存在差異,給物流運輸帶來較大的不便,甚至有些貨物無法采用專業化的運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運輸的效率和質量。港口運輸方面,東北亞具有很多特點獨特、優勢明顯的優良港口,但目前缺乏一個共同的海關通關數據標準,使這些優勢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水路運輸效率也受到較大影響。
當前,東北亞區域范圍內的信息共享還不夠暢通,限制了區域交流的開展。新近搭建的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以促進信息的公開和共享。區域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東北亞經濟互補性較強,應增加物流技術交流活動,通過經貿來往促進技術優化升級。
東北亞統一物流體系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在區域內各國共同努力下逐漸完善和發展。應認識到,加快區域統一物流體系的建設,是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當務之急。
陸路運輸方面,一是全線貫通東北亞各國鐵路系統和高速公路系統。并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加快運輸速度和效率;二是完善標準統一的東北亞物流運輸體系制度。鐵路貨運方面,運輸的操作流程、管理制度、關稅標準和過境規則等應逐漸協調一致;公路貨運方面要統一集裝箱公路運輸規則,簡化過境手續,應開發多條亞歐間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的線路,以競爭促進效率。
港口運輸方面,東北亞各國應在港口建設、港口發展、技術升級以及數據標準等方面進行協作。應著力改善港口結構、提高港口運作效率和水平;在港口發展建設方面協調規劃,形成優勢互補的共同建設局面;提高東北亞港口技術水平和檔次,構建技術含量高的現代港口;施行共同的海關通關數據標準,加快整個通關速度,保證東北亞區域物流運行體系的暢通,進而加速東北亞區域國際物流的速度。
網絡建設將有效解決東北亞各國間物流信息共享不順暢,信息覆蓋面不廣,傳遞性不強等問題,是該區域的物流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服務于該區域的經濟貿易發展。當前,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已成立,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由中方LOGINK、日方COLINS和韓方SP-IDC等三個物流系統牽頭組建,運作過程體現非盈利性的特征,在國與國之間搭建一個物流信息合作共享的聯動機制,以及開展物流技術的合作、咨詢和培訓研究,從而推動該區域內物流信息的交流合作。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在合作初期主要著眼于國際集裝箱運輸,將來有望逐步擴展至國際航空運輸和鐵路公路運輸環節。
在企業經營、融資、管理、交通科技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運輸部門之間特別是港口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東北亞物流體系的硬件條件,即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至關重要,物流運行的相關環境有待極大得到改善,各國政府應加大對物流建設的投資力度,推行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東北亞區域統一物流的建設離不開各國政府的大力重視和投資。
“自由貿易區”能夠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產生獨特的示范帶頭作用。在東北亞各主要城市建立“自由貿易區”,以自由貿易區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區域間的貿易洽談合作。同時,還要建立一個自由的運輸市場體系,各國的運輸公司和國外的運輸業務可以暢通對接,并且享受公平的政策和稅收待遇。
這種以求同存異為基本原則的學術團體之間的交流,能夠為東北亞統一物流體系提供智力資源、技術支持和政策參考。這些學術交流除了要廣泛吸納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之外,還應更多邀請實踐領域的物流操作者,包括主要的物流公司的管理層人員,從而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推動理論,共同討論、共同協商、共同促進統一物流體系建設的繁榮局面。
[1]李廣民,王飛.以物流合作為契機實現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黃福華,周敏.對構建東北亞共同物流體系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7(7).
[3]邱詢立,李旭.東北亞經濟合作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今日科苑,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