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煙草湛江市有限公司 付曉縵 余安
我們縱觀從市場經濟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商人為致富有法但是卻沒“仁”, 因為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商家致富需要“仁”。就像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紅心鴨蛋事件、雙匯的瘦肉精事件,都是為了追求利益,違背良心道德,不惜拿別人的生命做賭注,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素質修養的提高,人們對道德、素質的重視程度也跟著深入,對職業道德的標準越來越高,所以企業也要跟隨社會的步伐,改變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優秀的企業價值觀為社會、人民、國家服務。“仁”,立足之本也,在我們追求財富的同時,也要保證仁的樹立,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有的企業家認為自己可以做這個世界的主宰者,認為可以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們唯心,認為“船沒動,帆沒動,乃心動也”,認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他們完全忽視客觀規律的作用,所以做出了一些荒唐無稽之事。有的企業家教條,不承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跟隨社會的發展,沒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一些古老的商業想法應用到現代社會,使得自己的產品不能為人們所需要,出現了嚴重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本文就此從哲學方面對構建現代企業價值觀進行一系列探討,給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希望企業看后能夠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遵循實際客觀規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以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成果,透過表面的利潤現象看到長久利益,推進企業穩定持久的發展。
哲學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實踐考驗、理論考驗的正確世界觀,它能給我們的前進道路指明方向,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我們都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企業的發展少走彎路,直接走向正確的道路。我們企業要想正常有序的發展,也必須得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通過無數實踐檢驗過的真理,所以把企業價值觀和哲學融合起來,才能讓企業健康成長和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企業都在試圖以多種多樣的競爭方式獲得市場競爭優勢,以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來獲取更大利潤。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一切萬物都是客觀的,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強扭的瓜不甜,如果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獲取市場資源、擴展企業利潤空間,就是違背客觀規律,最終會遭到客觀規律的反擊。
現代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科技設備在不斷的飛躍,人們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企業想要在今天社會站穩腳跟,就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到這些客觀事實,遵循這些客觀規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制定“以人為本”的企業發展策略,以“誠信”為企業的價值核心、“以仁治企”、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使企業擁有優秀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我們有些企業還是沒有跟著時代的步伐,還是像早期的資本家,以無限剝奪勞動者的剩余價值來獲取更多的企業利潤,不 “以仁治企”,沒有仁人道德。前不久才出現一個香港來內陸的女投資者,同樣為了剝奪更多剩余價值,讓勞動者無限加班加點,導致勞動者工作的時候打盹了,她看見后大怒,叫他們下跪求饒。還有的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惜偷工減料,采用劣質生產原材料,生產出劣質產品,或者出現豆腐渣工程,嚴重影響消費者的權利和利益,更為嚴重的還會危害到消費者的生命,就像三鹿奶粉,就危害到無數兒童的生命。
無數實踐證明,“誠信”是企業的立足之根本,缺乏“誠信”的企業最終是會走向滅亡的,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的客觀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企業的穩定發展都離不開消費者,都需要大批量的客戶作為企業的發展條件通過擴大客戶群來卻企業的發展,所以想要獲得更多的客戶,就必須取得客戶的信任,而客戶信任企業的基礎是企業的誠信,所以要求企業符合社會的發展,提升企業的誠信度。假如企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規律和市場道德,違反了經濟信用,那企業本身也是受害者,因為從一個方面來講,企業的不誠信會使其失去大批量的客戶和客源,導致企業沒有外部支撐而滑坡甚至破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企業破壞了誠信,就像病毒一樣會無限制的蔓延和擴張,如果A企業被坑而遭受利益受損時,或者是成為了不正當競爭的犧牲品時,為了減少利益的損失,企業A也許就會轉嫁危機,用同樣的手段栽贓B企業,而B企業知道后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陷害企業C,就像接力棒一樣,C再傳給D,D傳給E……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三角債、賴賬等不良現象便“流行”起來,市場交易倒退為原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狀態,嚴重影響企業的誠信度,阻礙企業的發展。
很多企業都是為了盈利為最終目的,很多企業家的眼里都有利潤二字,一切以利潤為奮斗目標,為了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擴展企業利潤空間。就像三鹿事件,因為有關檢測部門檢測蛋白質含量是以氮含量的百分比為基準,所以三鹿就在奶粉里加入有害物質三聚氰胺以增加氮的百分比,以被檢測時還被誤認為是高蛋白。這很明顯的是在違背客觀規律辦事,是在投機倒把,所以最后也遭受了客觀規律 的報復,遭到了所有公民的譴責,走向了破產道路。
很多企業家受到利潤的熏陶,喪失了企業道德倫理,拋棄職業道德風尚,走向了“行尸走肉”邊沿。就像紅心鴨蛋事件,企業家為了鴨蛋看起來更加漂悅目,使人更有食欲,居然用蘇丹四來飼喂鴨子,使之生產出非常悅目的紅心鴨蛋,想想蘇丹四,那可是致命的東西啊,居然拿來給人吃,看到這些,實在讓人心痛至極,讓我們消費者對生產產品產生巨大的恐懼感。就像這兩天網上吵得很火的毒黃瓜事件,雖然根源還沒有找到,但是本文認為,這跟商家牟取暴利肯定有直接的聯系,不然為什么我們平時常吃的蔬菜為什么會成為“巨毒”呢?肯定是有些企業家沒有尊重客觀規律,違背客觀事實去栽種或者采購黃瓜的結果。
現在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為激烈,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優勝,企業家們都各自采取不同的手段的方法,想要在市場上獨領風騷,所以有的企業家會在外面惡意散布謠言,詆毀同行的聲譽,以此來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像有人詆毀新疆烤羊肉串有艾滋病毒一樣,由于很多市民沒有相關專業知識,不能辨別是非黑白,但是為了自己身體著想,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是很明顯的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
我們企業應該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尊重客觀規律,跟隨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制定以人為本的商業策略,追求商業的人性化,符合現代人類社會的需求,在公民心中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創建優秀的口碑,俗話說得好,“事實勝于雄辯”,企業要用事實來說話,根據社會的發展,符合實際需要,用“實踐”來檢驗企業的真理存在,做事要讓消費者放心,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信譽度。
《企業文化生存指南》中談到,大量案例都證明,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要以誠信為核心價值觀,誠信才是推進企業前進的原始動力和根本動力。現在我們都認識到,所以不管是錢、權、制度的力量都無法完全保證員工對企業的永久忠誠,但是企業的誠信卻可以確保員工對企業的永久忠誠。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產品競爭,而是服務競爭、理念競爭、誠信競爭。HP的核心價值是對個人始終保持著充分的信任與尊重,信守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始終如一,通過團隊共同奮斗,共同實現目標,從而推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在現代社會,我們都是本著“生命最可貴”原則,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只有我們尊重生命,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滿。作為企業,也要根據今天的發展現狀,制定相對應的發展策略,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要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尊重生命,以人為本,這樣才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留住老客戶,培養新客戶,擁有大批量客源,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良好的職業道德是企業的立足之本,企業要健康有序的發展,不僅要有法,也得有仁,生產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客戶,對得起消費者。不要受到利益的不良熏陶,要睜大眼睛看世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只看到表面利益,而是要看到長久利益。生產產品可以做到公開化、透明化,就像三鹿以后,蒙牛就做了一次消費者去觀察蒙牛生產的全過程,把生產過程對消費者公開化、透明化,提升了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所以企業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透過表面現象看時機本質,著眼于長久利益,樹立良好的企業道德于消費者心中。
雖然目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是企業也不能以不正當競爭方式進行競爭,這樣不僅會傷害他人,也會影響企業的形象和信譽。企業要采取正當競爭方式,采用符合國家法律、遵守社會公認的商業道德、信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商業手段進行競爭。企業的正當競爭主要以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等各項成本,創立企業自己的名牌,提高信譽來取得競爭的勝利。正當競爭具有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利益,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效果,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規律,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和鼓勵。所以企業要遵循客觀價值規律,樹立優秀的企業價值觀,采用正當競爭在市場上獨領風騷。
總之,企業價值觀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要構建優秀的企業價值觀,需要企業的各部門,各領導,各階層共同作用和參與。企業要從哲學角度對企業價值觀的構建進行反思,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著眼于長久利益,為企業長久穩定的發展提供有利保障,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讓企業邁進一個新臺階,把企業推進國際化水平。
[1]劉光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第一生產力[J].中外管理導報,2002(5).
[2]李蘇勤.論增強企業經常性思想工作成效的途徑[J].現代企業教育,2007(12).
[3]趙蕓,陳康來.構建和諧社會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05).
[4]胡學英.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沈陽干部學刊,2009(06).
[5]蘇盾.“斯密悖論”與現代企業和諧價值觀的構建[J].青海社會科學,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