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化工職業學院 孫勇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企業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單位,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當前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這也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要戰略時期,因此,企業和諧管理的構建不但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的一項戰略任務,而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的保證。
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實踐證明,企業的和諧管理使得企業內部環境和各種關系融洽和睦,在企業工作生產效率提高上,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工作熱情,促使企業與人、自然、社會實現和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亦成為企業實現成功管理的重要標志。
企業是社會最基層的經濟組織,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分配社會財富的功能,對社會利益分配、就業、社會穩定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與整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緊緊相連,企業內部的和諧穩定為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些又都來源于企業高質量的和諧管理,因此在和諧社會構建和“十二五”規劃實施中,一定要努力構建企業和諧管理,營造和諧企業環境,建立和諧勞資關系,并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地位,使企業獲得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
企業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經濟效益,這也是它發展存在的根本保障,同時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提高,讓企業以最小化的投入獲得最大化的回報。和諧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氛圍,在企業內部形成和諧、公平、信任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員工個人的才能集中于企業中,通過合理化的分工,整合企業發展目標,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有利于企業更快更好地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
在企業和諧管理構建中,企業有著和諧的環境氛圍,全體員工關系融洽,能積極調動和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對提高企業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和穩定員工隊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每位員工在企業和諧管理的構建中,都能千方百計地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能自覺地忠誠于企業,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中,主動地發揮主人翁的作用,這也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發展的活力。
隨著新管理方法理論的不斷出現以及企業管理創新能力的提升,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與國際企業實力差距很大,頻頻出現很多不良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管理的和諧構建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
企業在自身發展中,往往墨守成規,不懂得與時俱進,不能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注重經濟效益的獲得,而忽略了對人過度控制的危害,不重視對人才的開發,不能夠把人才當作一種資本來看,從而挖掘人的潛力,造成人才開發與企業生產的嚴重脫節和尷尬的人企環境關系,導致許多新的管理方法、理論、理念和制度在貫徹實施中受到重重障礙,阻礙了企業和諧管理構建的進程,使得企業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而且由于中國企業本身的一些特征和自身無法克服的不足之處,也使得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之間出現溝通障礙,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嚴重脫節,致使許多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以及制度在實施和執行過程中裹足不前,嚴重束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不能合理地構建企業和諧管理。
企業管理的方法不斷創新,各種考核方法和制度不斷出現,使得企業發展只顧眼前的利益取得,忽略企業長遠的戰略規劃,過分注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尤其是在目前企業普遍實行的業績考核中,此種現象更趨嚴重,有時甚至出現在具體的管理中,管理者把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當做是案頭的擺設,只顧自己現實的業績,不管以后企業如何發展,使企業在利益分配上沖突加劇,員工的忠誠度、顧客滿意度和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也隨之下降,嚴重的最終導致了企業利潤的直線下降或者走向破產。
和諧企業文化是企業存在的靈魂,是提高員工思想、使員工行為一致的基礎和依據,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和員工個人成長進步的精神紐帶,能夠幫助現代企業整合各類資源,集中體現企業發展的合力。但是目前企業和諧文化在構建過程中摻雜了個人主義價值觀,忽視了集體責任的文化,簡單地把員工看成是企業經濟利益的負擔者,忽略了員工是企業最具有活力和最寶貴的資源,因此和諧文化的構建也是企業和諧管理的重要部分,但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由于企業文化素質偏低,同時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使得企業文化趨于表面化,企業文化的引導功能在企業過度追求利益的同時逐漸減弱,使企業與員工之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隔閡,造成員工精神層面和心理的失衡,導致企業管理中諸多不和諧現象的產生。
和諧管理的構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企業系統中的方方面面,關系到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內部員工等的和諧,而和諧又是相對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作為企業,在構建和諧管理中應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企業在管理過程中要破除舊觀念,與時俱進,樹立利益和諧的新觀念,“以事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不斷分析人的需求,注重解放人和開發人,為員工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機會與舞臺,通過各項管理制度規則的頒布實施,做到明確合理分工,激發人的潛能,使人盡其能,各司其職,善于傾聽尊重員工的意見,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有效降低員工的壓力,消除員工的對立情緒,強化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其忠誠度,主動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發展中,提高組織的凝聚力。
企業管理中的諸多不和諧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利益關系的不和諧。在按勞分配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在益上的差異和矛盾是必然的,但是這些矛盾可以通過得當的措施予以調和,使其不至于過度計劃。所以,妥善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企業的員工利益分配關系,就成為了實現企業和諧管理的關鍵和重要環節。建立利益均衡和協調機制,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和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兼顧不同層次員工的承受能力,解決利益矛盾,確保員工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護和滿足,正確處理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等多方面的關系,使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更是構建企業內部和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不損失企業成本的前提下,建立長期的利益分配戰略,根據相對公平的原則,整合企業和員工的目標,不斷體現員工的價值,使其具有歸屬感,以有效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內部和諧,從而為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發揮更好的作用。
企業和諧管理構建的保障是企業以“和諧管理”思想構建優秀文化,并加強實施,企業文化的作用有很多,但在許多企業中,這些也都僅僅是還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真正落實的企業還很少。企業文化具有整合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功能,建立在企業員工統一價值觀念上,企業的經營工作只有與企業文化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員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員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氛圍,企業持續成長和提高管理效率。但是,企業文化不只是有個口號,還要與別人的企業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化,使各層次的員工都能夠明確企業戰略規劃,不能做純粹的形式主義。企業文化的根本內容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素質,通過各種方式使企業文化根植于員工心中,真正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管理者通過溝通對員工做好必要的前期思想工作,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整合員工對事業的追求、理想的實現同企業的愿景結合起來,以期取得價值取向的一致,從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綜上所述,企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生產動力和創造財富的根源,對于就業率的提高、貧富差距的縮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企業能否穩定地發展都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發展,因此,從本質上做好企業管理和諧,堅持和諧發展,實現企業與社會,企業與環境,企業與員工的和諧共融,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走上文明健康的發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彼得·德魯克.新社會[M].機械出版社,2009.
[2]王自強,王浣塵.構建企業管理中的和諧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5(1).
[3]趙曙明,張正堂,程德俊.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M].高等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三多.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史秋秋.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J].中外企業文化,2003(11).
[6]馬作寬.組織文化[M].組織運行管理叢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